字词 | 虹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虹膜 虹膜(iris)位于角膜与晶状体之间,呈圆盘形,直径约12mm。其中央有一个圆形开口,即瞳孔(图1-8)。虹膜的根部靠近睫状体,并与睫状体及脉络膜一起组成血管膜(又称葡萄膜或色素膜)。故血管膜的最前部为虹膜。虹膜是一个可调节的隔膜(diaphragm),它包含一对作用相反的拮抗肌(antagonistic musculature),即瞳孔括约肌与瞳孔开大肌,可调节瞳孔大小,控制进入眼内的光线量。进入瞳孔的光线量与瞳孔直径的平方成正比。例如,当瞳孔直径为1.5mm与8mm时,它们的视网膜像强度之比为2.25∶64,或大约为1∶28。 瞳孔对光反射是大脑潜意识部分的非随意反射。尽管虹膜本身对光线无感觉,它的主要作用是对视网膜上光强度的改变作出反应(瞳孔缩小或开大)。虹膜对于眼调节(accommodation)时的中枢刺激也会作出反应,因此,眼调节时,瞳孔也缩小。因为晶状体的周边与中央的曲率有所不同,故瞳孔缩小时可减少像差和增加景深。当光照较暗时,瞳孔会开大,以允许较多的光线落于视网膜上。虹膜还对一些其他的刺激作出反应,如脑神经Ⅲ和副交感神经受刺激兴奋、交感神经抑制、睡眠、催眠、某些药物的刺激等可出现瞳孔缩小;如交感神经兴奋、脑神经Ⅲ抑制、精神心理方面的刺激(如畏惧、惊怕、精疲力竭、忧虑)、眼内压的升高、死亡、某些药物的刺激、前庭或其他部位的感觉神经受刺激时可出现瞳孔开大(表1-1)。 表1-1 瞳孔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在蓝色眼睛中,此层薄且色素细胞少。在棕色眼睛中,此层厚且色素细胞稠密。 1.3.3 基质层 基质层(stroma)由排列疏松的胶原纤维组成,其中含有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s)、色素细胞、虹膜神经和血管及瞳孔括约肌。 虹膜主要由血管组成,其血管的分布呈放射状。当瞳孔开大时,血管呈波浪状。虹膜血液供血的来源主要为虹膜动脉大环(major iridic circle),虹膜动脉小环位于虹膜卷缩轮处,含有动、静脉两种血液。其毛细血管网分布于虹膜卷缩轮与瞳孔缘之间。来自虹膜的血液通过静脉回流,穿过睫状体,最终通过4~6条涡状静脉离开眼球。 1.3.4 瞳孔括约肌 瞳孔括约肌(sphincter pupillae)是一束环形走向的平滑肌,宽约1mm,位于接近后表面近瞳孔处。当它收缩时,瞳孔缩小(miosis),且使得色素边缘较凸起[图1-10(1)]。瞳孔括约肌自始至终紧紧附著于周围组织,当其被切断时,瞳孔还能继续作用。瞳孔括约肌的收缩作用一般认为是通过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的副交感(parasympathetic)神经分支引起的。其神经通路为: 动眼神经(脑神经Ⅲ)的副交感神经纤维→睫状神经节→睫状短神经→瞳孔括约肌。 1.3.5 前上皮层 虹膜前上皮层(anterior epithelium;或称后膜,posterior membrane)主要由平滑肌细胞构成,并形成瞳孔开大肌。 这种肌细胞是独特的,一部分细胞能收缩,为肌组织,另一部分细胞较平坦,为上皮组织。睫状体的这一层变为睫状体的色素上皮层,向后延伸变为视网膜的色素上皮层。瞳孔缘的这一层变为色素上皮层并最终于瞳孔括约肌连在一起。它们有共同的胚胎学起源,即来自视杯细胞层。 1.3.6 瞳孔开大肌 瞳孔开大肌(dilator pupillae)由一片薄的平滑肌构成。其纤维呈放射状走向,起源于睫状体底部,并附著于瞳孔括约肌上。当它收缩时,瞳孔开大[图1-10(2)]。 图1-10 瞳孔缩小和开大 瞳孔开大肌的收缩作用一般认为是由自主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分支支配的。其神经通路是: 眼神经中的交感神经纤维→鼻睫神经→长睫状神经→瞳孔开大肌。 1.3.7 色素上皮层 色素上皮层(pigment epithelium)是虹膜后表面的深色素圆柱形上皮细胞层。其色素颗粒为褐色。色素上皮层围绕覆盖于虹膜的瞳孔缘,使其显示出一黑色边缘即色素边,并向后延伸进入睫状体,变成非色素上皮。再向后,在锯齿缘(ora serrata)处与视网膜相延续。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