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蘡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蘡薁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异名 山蒲桃(《本草拾遗》),山红草、山苦瓜(《泉州本草》),山葡萄,野葡萄,山苦瓜(《福建药物志》)。 基源 为葡萄科葡萄属植物蘡薁的茎、叶、果。 原植物 蘡薁Vitis adstricta Hance 历史 蘡薁一名,首见于《山海经、中山经》谓:“……少陉之山之岗草,实如蘡薁”。 其形态特征未予描述。《诗经:幽风》有:“六月食 就历代本草新载蘡薁,所指也不一致。如《唐本草》:“蘡薁蔓生、苗叶与葡萄相似而小,亦有茎大如碗者,冬月惟叶凋,而藤不死,藤汁味甘,子味甘酸,即千步蘽也。”根据藤汁味甘,茎大如碗,子味甘酸等特征来看,很难认为是葡萄属植物。《本草拾遗》谓:“苏恭注,千步蘽即蘡薁,妄言也,千步蘽藤如葛,而叶背白,子赤可食,蘡薁藤斫断通气,更无甘汁”。《开宝本草》注:“蘡薁为山葡萄,亦堪作酒”。《图经本草》亦谓:“蘡薁,子生江东,实似葡萄,小而味酸,亦堪为酒。”李时珍谓:“蘡薁野生林野间,亦可插枝,蔓叶花实与葡萄无异,其实小而圆,色不甚紫也。《诗经》云,六月食薁即此,其茎吹之,气通草也。 ”根据以上四家本草新载蘡薁特性与现代蘡薁基本相符,但《唐本草》所载究为何种植物,还有待研究。李时珍将《诗经》的薁与蘡薁等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形态 木质藤本,髓部棕色,无皮孔,表皮呈片状脱落;嫩枝、花序、叶柄均被锈色或灰白色绒毛,后渐脱落;卷须与叶对生,有1分枝或不分枝。叶宽卵形,长4~8cm,宽3~5cm,3深裂直达叶片中部,裂片基部收缩,凹缺较大,菱形,3裂或有缺刻状粗齿,侧生裂片2裂或不裂;上面疏生短毛,下面被锈色或灰色绒毛,叶柄长1~3cm。 圆锥花序,长5~8cm,与叶对生,轴和分枝被短柔毛;花萼盘状,全缘;花瓣5,顶端粘合成帽状脱落;雄蕊5,与花瓣对生;子房2室,每室有胚珠2。浆果暗紫色,直径8~10mm。 花期5~6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771页.3271图) 生境与分布 生长于路边,沟边,坡地及丘陵地灌丛中。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四川、云南诸省区。 。【生药】: 采集 7~8月采收茎叶,晒干或鲜用。 【化学】: 果实含糖分10%、酒石酸、苹果酸、柠檬酸、鞣质、脂肪、蜡、色素、维生素。 参考文献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2539 【药性】: 性味 《纲目》:“甘,平。” 《全国中草药汇编》:“酸、甘、涩、平。” 功效 祛湿,利小便,解毒。 主治 淋病,痢疾,痹痛,痫症,哕逆,瘰疬,乳痈,湿疹,臁疮。 ❶ 《唐本草》:“治哕逆大善,伤寒后呕哕更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捣汁。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或取汁点眼、滴耳。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中国民间草药方》:“治血瘀头痛:蘡薁12g,白鸡冠花12g,鹿角霜12g,夏枯草12g。将药物煎服,1日2次。” 单方应用 ❶ 《补缺肘后方》:“治卒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