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割据
唐景云元年(710),睿宗始置节度使以统领边防军。 开元时,玄宗为控制、防御周边各族,增设十节度使。以数州为一镇,州刺史属之,总掌境内军、民、财政大权,亦称方镇。安史之乱爆发后,内地亦设节度使,较次则设防御使、团练使,军镇遂扩充至全国。 藩镇并非皆为割据者,关蜀及江淮以南方镇多听命朝廷,贡赋中央,职官出于朝命。 而河朔及今山东、河南、湖北、山西地区则长期存在割据方镇。其节度使或父子相传,或兵将拥立,威迫皇帝认可。 藩镇之间互相攻战,对中央则跋扈不驯,甚至举兵反叛。宪宗时,一度平定淮西、淄青等镇的抗命,河朔各镇也上表归顺,但不久叛乱再起,割据局面延续到五代十国,人民饱受分裂战乱之苦。 直至北宋统一,解除藩镇兵权,这种情况才告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