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落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落葵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 异名 蔠葵、蘩露(《尔雅》),承露(《尔雅》郭璞注),天葵(《别录》),藤葵、胡燕脂(《开宝本草》)、藤儿菜(《日用本草》),滑藤、西洋菜(《本草品汇精要》),御菜、燕脂菜(《纲目》),紫草(《救荒野谱拾遗》),燕脂豆、木耳菜(《植物名录图考》),藤露(《中国药用植物志》),紫葵(《福建民间草药》),红藤菜(《陆川本草》),软藤菜、滑腹菜(《南宁市药物志》),红鸡屎藤(《闽南民间草药》)。 基源 为落葵科落葵属植物落葵的全株。 原植物 落葵Basella albaL.(B.rubra L.) 历史 落葵列入《别录》下品。 唐《蜀本图经》云:“蔓生,叶圆厚如杏叶,子似五味子,生青熟黑,所在有之。”《纲目》载:“三月种之,嫩苗可食,五月蔓延,其叶似杏叶,而肥厚软滑,作蔬和肉皆宜。八九月开细紫花,累累结实,大如五味子,熟则紫黑色,揉取汁,红如胭脂……,谓之胡胭脂,亦曰染绛,但久则色易变耳。”据所述即本种。 《植物名实图考》有图。 形态 一年生缠绕草本,全体肉质,光滑无毛。 茎绿色或紫红色,长达3~4m,有分枝,绿色或淡紫色。叶互生,肥厚而柔嫩,卵形或近圆形,长3~12cm,宽3~11cm,先端急尖,基部心形或近心形,全缘,叶柄长1~3cm。穗状花序腋生,长5~20cm;小苞片2,呈萼状,长圆形,长约5mm,宿存;萼片5,淡紫色或淡红色,下部白色,连合成管;无花瓣;雄蕊5,生于萼管口,和萼片对生;花柱3。果实卵形或球形,长5~6mm,红紫色至深紫色,多汁液,为宿存肉质小苞片和萼片包围。 夏秋开花,花期较长。(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618页,图1236)。 【生药】: 栽培 适应性强,宜在向阳温和环境中生长,除盐碱地外,一般土壤均可种植。 用种子繁殖,于3~4月播种,按行距33~40cm开条沟播种或穴播,覆土2cm,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进行分次间苗,以株距20~25cm定苗。生长期间须搭设支架,利于茎蔓缠绕生长,并结合除草进行追肥1~2次。 采集 夏、秋季采收叶或全草。 。【化学】:叶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蛋白质及多种氨基酸、L-阿拉伯糖、D-半乳糖,其他尚含少量糖醛酸、L-鼠李糖[1]。 尚含皂甙、铁等[2]。挥发油中含愈创木酚、1-甲氧基丙烷、(Z)-3-己烷-1-醇、3-甲氧基苯基乙酸酯、乙酰丙酮、4-乙烯基愈创木酚、植醇、异植醇、3-庚酮、2-庚烯、邻二甲苯等[3]。鲜果汁中含千日红素Ⅰ~Ⅲ(GomphreninⅠ~Ⅲ)[4]。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9 [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322 [3] CA 1992;116:127288u [4] Phytochemistry 1993;33(6):1525。【药理】: 新鲜落葵榨汁,50g/L浓度,10,20ml/kgig,对干酵母致热大鼠有解热作用;对蛋清性、甲醛性大鼠足肿胀、羧甲基纤维素致大鼠皮下白细胞游走及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抑制作用;连续给药7天,对大鼠棉球肉芽肿也有抑制作用。 参考文献 中药材 1992;15(6):32 【药性】: 性味 甘、酸,寒。 ❶ 《别录》:“酸,寒。” 归经 《泉州本草》:“入心、肝、脾、大、小肠经。” 功效 清热,滑肠,凉血,解毒。 主治 大便秘结,小便短涩,痢疾,便血,斑疹,疔疮。 ❶ 《别录》:“主滑中,散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鲜品30~60g)。外用:捣敷或捣汁涂。 使用注意 ❶ 《纲目》:“脾冷人,不可食。” 单方应用 ❶ 《泉州本草》:“治大便秘结:鲜落葵叶煮作副食。” ” 食疗 ❶ 《闽南民间草药》:“治久年下血:落葵30g,白肉豆根30g,老母鸡1只(去头、脚、内脏),水适量炖服。”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