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
【概况】: 异名 黄丝藤、无叶藤(江西),朱匣琼瓦(藏语)。 基源 为旋花科菟丝子属植物菟丝子的全草。 原植物 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 余项参见“菟丝子”条。 。【生药】: 采集 秋季采收全草,晒干。 药材主产于广东、四川、大部分地区有产。 鉴别 茎多缠绕成团,粗不及1mm,棕黄色,柔细。叶退化成鳞片状,多脱落。花簇生于茎节,球形。带有圆形或扁球形的果实,棕黄色。气微,味苦。 以色黄棕、无杂质者为佳。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 性味 甘、苦、平。 ❶ 《纲目》:“甘,平。” ❷ 《药性考》:“味苦,性寒。” ❸ 杜文爕《药鉴》:“性凉,味微甘。” 功效 清热,凉血,利水,解毒。 主治 吐血,衄血,便血,血崩,淋浊,带下,痢疾,黄疸,疔疮,热毒痱症。 ❶ 《本经》:“汁去面 。 ” ❷ 陶弘景:“其茎挼以浴小儿,疗热痱。” ❸ 《本草蒙筌》:“解热毒痱疹,散痒塌痘疮。” ❹ 《药性考》:“治痈疽肿毒诸症,吐、衄、崩、便、咳、咯诸血,服之能止,解诸药毒,瘴疠疔痈恶疮。” ❺ 《纲目拾遗》:“葛祖治狐骚气,辟汗愈疟。” ❻ 杜文爕《药鉴》:“利水,治湿热。” ❼ 《百草镜》:“治癃淋浊痢,带下,黄疸,预解痘毒,敷红丝疔。” ❽ 《李氏草秘》:“治血,解痘疮毒,难产酒煎服。” ❾ 《植物名实图考》:“治跌打,利小便。” ❿ 《陕西中药志》:“内用有滋阴作用;煎汤外用治阴疮,阴肿,阴痒,阴痛及阴道滴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煎水洗,捣敷或捣汁涂。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慈惠小编》:“治小便不通:金丝草(即菟丝)30g,同韭菜根头煎汤洗小肚。” ❷ 《安徽中草药》:“治筋骨疼痛:菟丝藤60~90g,红藤根30g。煎水,服时兑酒少许。 ” 单方应用 ❶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治阳痿遗精,腰膝酸痛,小便淋漓,大便溏泄,妇女白带:金灯藤(即大菟丝子)鲜全草10~12g。水煎,冲黄酒、红糖服。 ” ❷ 《植物名实图考》:“治痢证:金灯藤同生姜煎服。” ❸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细菌性痢疾,肠炎:鲜菟丝子全草30g。每日1剂,煎服2次。” ❹ 《圣惠方》:“治眼赤痛:野狐浆草(即菟丝),捣取汁,点之。” ❺ 《子母秘录》:“治小儿头疮及女人面疮:菟丝汤洗。” ❻ 江西《草药手册》:“治痘疮:菟丝子全草12g。水煎服。” ❼ 江西《草药手册》:“治肩疮:菟丝子全草15g。水煎服。” ❽ 江西《草药手册》:“治红疖疮:菟丝子藤,捣烂,敷患处。” ❾ 江西《草药手册》:“治蛇咬伤:菟丝子藤,研末,茶油调敷。” ❿ 菟丝子酊治疗白癜风的疗效初步观察(西安医学院),1958:“治白癜风:取菟丝子全草制成25%菟丝子酊,以棉签蘸药液涂擦患处,每日2~3次。” 。【医药家论述】: ❶ 陶弘景:“菟丝子,田野墟落中甚多,皆浮生蓝纻麻蒿上。旧言下有茯苓,上有菟丝,今不必尔。” ❷ 苏颂等《本草图经》:“菟丝子,今近京亦有之,以冤句者为胜。夏生苗如丝线,蔓延草木之上,或云无根,假气而生。 六、七月结实极细如蚕子,土黄色。 九月收采,暴干,得酒良。” ❸ 李时珍《纲目》:“《毛诗》注女萝即菟丝,《吴普本草》菟丝一名松萝,陆佃言在木为女萝,在草为菟丝,二物殊别,皆由《尔雅》释《诗》,误以为一物故也。张揖《广雅》云:菟上、菟丝也,女萝、松萝也。陆玑《诗疏》言菟丝蔓草上,黄赤如金;松萝蔓松上,生枝正青,无杂蔓者,皆得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