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莱菔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莱菔子 【概况】: 异名 萝卜子(《日华子本草》)。 基源 为十字花科萝卜属植物萝卜的成熟干燥种子。萝卜属全世界约8种;中国有2种、2变种,其中2种、1变种供药用。 原植物 萝卜Raphanus sativus L. 历史 《唐本草》始载莱菔,《纲目》中亦载,云:“圃人种莱菔,六月下种,秋采苗,冬掘根,春末抽苔,开小花,紫碧色,夏初结角,其子如大麻子,圆长不等,赤色,五月亦可再种,其叶有大者如芜菁,细者如花芥,皆有细柔毛,其根有红白二色,其状有长圆二类。”以上所述确为本种。 形态 一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30~100cm。直根肉质,肥厚,其形状与外皮色泽因品种而异,长圆形、圆锥形近球形,外皮为红色、绿色、紫色或白色。 茎粗壮,分枝,无毛,稍具白粉。基生叶及茎下部叶大头羽状分裂,长可达30cm,宽3~5cm,侧裂片4~6对,沿叶轴互生,具钝齿,疏生粗毛;上部叶渐小,无柄或近无柄,叶片长圆形,长3~5cm,宽1~1.5cm,边缘具浅齿或全缘。 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萼片4,绿色,外面淡紫色,线状长椭圆形,长5~7mm;花瓣4,倒卵形,白色或粉红色,具紫纹,下部具长爪。 长角果圆柱形,长3~6cm,肉质,在种子间稍缢缩,先端具较长的尖喙。种子卵形,.微扁,长约3mm,红棕色,有细网纹。花期4~5月,果期5~6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35页.图1799) 生境与分布 多生于土壤肥沃、湿润向阳的土地。中国普遍栽培。。 【化学】: 含脂肪酸、挥发油。 挥发油中含有甲硫醇[1]、α-、β-己烯醛和β-、r-己烯醇[2]。脂肪油中含芥酸(Erucic acid)、亚油酸、亚麻酸、芥子酸甘油酯(Glycerol sinapate)。还含抗菌物质莱菔素(Raphanin)[1]、正三十烷[3]、β-谷甾醇(β-Sitosterol)[4]、γ-谷甾醇、十八碳酸[5]、商陆酸[6]、芥子碱硫酸氢盐(Sinapine bifsulfate)[7]。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801 [2]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1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375 [3] Chemotaxonmie der Pflanzen Birkhauser Bd Ⅲ.1964∶586 [4] 陕西新医药 1979;11∶50 [5] 陕西新医药 1984;12∶54 [6] 中西药结合座谈会,陕西省慢性气管炎基础临床研究协作组,1974 [7] 中草药 1987;18(3)∶5。【药理】: ❶ 镇咳、祛痰、平喘 莱菔子醇沉煎剂200%浓度,0.1ml于50ml浴液中,可对抗组胺收缩豚鼠离体气管的作用;25ml/kg ig,对氨水引咳小鼠有镇咳作用,对小鼠酚红排泌试验,也表明有祛痰作用[1]。 ❷ 对心血管的作用 莱菔子注射剂(水煎醇沉法,1g/ml)1ml/kgiv,使麻醉犬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下降,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下降,体血管阻力、肺血管阻力下降[2]。注射剂(1g/ml)0.3,1.2ml/kgiv,对急性缺血性肺动脉高压兔,使肺动脉平均压及颈动脉平均压均降低[3]。 莱菔子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孢癣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羊毛状小芽孢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有抑制作用[6]。 参考文献 [1]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0;13(2)∶29 [2] 中医药学根1990;(1)∶48 [3] 中草药1990;21(10)∶25 [4]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5;(2)∶47 [5] Nature 1947;160∶297 [6] 中华皮肤科杂志1957;5(4)∶286。 【药性】: 性味 辛、甘,平。 ❶ 《滇南本草》:“温,辛。” 归经 入肺、胃经。 ❶ 《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功效 下气定喘,消食化痰。 主治 咳嗽痰喘,食积气滞,胸闷腹胀,下痢后重。 ❶ 《日华子本草》:“水研服,吐风痰;醋研消肿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g;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气虚者慎服。 《本草从新》:“虚弱者服之,气喘难布息。”。【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莱菔缨,治消化不良,嗳气食臭,腹胀,腹痛等症。 ❷ 配山楂,治食滞的胃脘痞胀,嗳腐吞酸,腹痛泻痢。 ❺ 配枳壳,治停食痞满,嗳气,不思饮食等症。 ❽ 配白芥子、苏子,治中运不健,痰气互结,咳嗽多痰,胸闷气喘,食欲不振等症。 ⑾配厚朴、白术、赤茯苓,治痰湿内阻,水肿腹胀,小便不利等症。 ⑿配焦三仙、槟榔枳实、木香,治饮食积滞所致的脘部堵闷,嗳气嗳酸,腹部肿胀等症。 ⒀配六曲、麦芽、山楂。 治食积停滞,胃脘胀闷,嗳气吞酸等症。 方选和验方 ❶ 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治咳嗽喘逆,痰多胸痞,食少难消,舌苔白腻,脉滑者: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气喘咳嗽以苏子为主,痰多以白芥子为主,食痞兼痰以莱菔子为主)各适量。 洗净,微炒,每剂不过9g,绢裹,水微煎,代茶饮。 ❷ 三子养亲汤(《症因脉治》)治食痰积滞:山楂核、莱菔子、白芥子各适量。 水煎服。 为末.粥糊为丸服。 为末,姜汁糊为丸,梧桐子大。 每服50~80丸,食后茶水送服。 若时痢身热,加霍香、薄荷、桔梗各3g,生姜3片;痢下白沫,加木香2.5g;若赤痢,加桃仁10粒;若赤白相兼,加桃仁10粒,神曲2.5g,木香1.5g;醉饱受邪,加葛根3g,紫金锭(冲入)0.6g;挟怒挟食,加柴胡、厚朴各3g。 ❼ 佐脾丸(《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治食不消化成积痞闷:山楂肉90g,莱菔子、连翘、陈皮各15g,赤茯苓、半夏各6g。为末,煮糊为丸。 ❽ 三消丸(《傅青主女科·产后编》)治妇人瘀血,食积痰滞等症:黄连、莱菔子、川芎、桃仁、栀子、青皮、三棱、莪术、山楂、香附各适量。水煎服。 姜汁浸,蒸饼丸绿豆大。每服30丸,以口津咽下,每日3次。 ⑾《方脉正宗》:“治痢疾有积,后重不通:莱菔子15g,白芍药9g,大黄3g,木香1.5g。水煎服。 ” ⑿《普济方》:“治风头痛及偏头痛:莱菔子15g,生姜汁15ml。上相和研极细,绞取汁,入麝香少许,滴鼻中 偏头痛随左右用之。” ⒀《寿域神方》:“治风秘气秘:炒萝卜子15g,擂水,和皂荚末6g服。” ⒁肠粘连缓解汤(天津市南开医院《中西结合治疗急腹症》)治轻型肠粘连或部分性肠梗阻:厚朴、炒莱菔子各9~15g,木香、乌药、番泻叶、桃仁、赤芍各9g,芒硝(冲服)6g。 水煎服。 ⒂《实用蒙药学》:“治咳嗽痰喘,慢性气管炎:莱菔子50g,满山红40g,香附末40g,炙甘草30g,沙棘30g。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每日2~3次,每次3~5g,白开水送服。” ⒃莱菔丹(《滇南本草》)治男女单腹胀,形如锣锅,肿硬胀满,小儿肚大筋青:莱菔子15g,白豆蔻(去壳)15g,牙皂7.5g,关神曲1.5g,巴豆壳15g,过山龙(酒炒)15g,草血褐45g,川郁金15g,槟榔15g,木香6g,沉香9g。共为细末,水为丸或为末亦可,滚水服6g。服至21日后可愈。 如面目浮肿、足肿,加土狗(去足翅)30g。 ⒄《湖北中草药志》:“治支气管哮喘:莱菔子9g,麻黄6g,杏仁、石膏各12g,甘草9g。水煎服。” ⒅《湖北中草药志》:“治小儿营养不良:莱菔子9g,山楂炭15g,甘草6g,猪肝120g。将上药焙干研细末,纳入猪肝内,粗纸包裹,烧熟食之。” ⒆莱枳散(江西中医药1988;(5))治肠梗阻:莱菔子30g,枳实30g,广木香30g,白酒30g,四季葱头50g,食盐500g。先将枳实、广木香、莱菔子、食盐放铁锅中炒热,乘热将上药混和,以纱布包裹,外敷脐及其周围。药冷后可继续放锅内炒热再敷,每次敷30~60分钟。 ⒇新中医1988;(7):“治小儿中毒性肠麻痹:莱菔子9~20g,荜茇3~6g,蜜糖50~150g。搅匀后灌肠,每日2~3次。” (21)过敏煎(中医杂志1989;(1))治过敏性哮喘:莱菔子、五味子各15g,苏子12g,乌梅12g,银柴胡、防风、白芥子各10g,甘草5g。 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食医心镜》:“治积年上气咳嗽,多痰喘促,唾脓血:莱菔子15g,研,煎汤,食上服之。” 【医药家论述】: ❶ 朱震亨:“莱菔子治痰,有推墙倒壁之功。” 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效。 ” 此不知萝卜子而并不知人参者也。人参得萝卜子,其功更神,盖人参补气,骤服气必难受,非止喘胀之症为然。 得萝卜子以行其补中之利气,则气平而易受,是萝卜子平气之有余,非损气之不足,实制人参以平其气,非制人参以伤其气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