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草威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草威灵 【名称出处】:《滇南本草》 【概况】: 异名 小黑药、葳灵仙(《滇南本草》),黑根(《贵州民间药物》),草灵仙(《昆明民间常用草药》),铜脚葳灵(《云南中草药选》),威灵菊(《全国中草药汇编》),黑威灵、铁脚威灵(《思茅中草药》),黑根药(四川),乌根草(广西)。 基源 为菊科旋覆花属植物显脉旋覆花的根。 原植物 显脉旋覆花Inula nervosa Wall. 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茎粗短。茎直立,高20~70cm,密被疣基长硬毛。叶基渐狭成长柄,叶片椭圆形、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5~10cm,宽2~3.5cm,顶端稍尖,边缘从中部以上有浅或明显的锯齿,两面被疣基糙毛;上部叶小,无柄。头状花序单生,径1.5~2.5cm,花序梗细长,在枝顶组成伞房状;总苞半球形,长6~8mm,总苞片4~5层,外层稍短,叶质,内层近膜质,顶端紫红色,有柔毛和缘毛;缘花舌状,舌片白色,长8~9mm,线状椭圆形;中央管状花长5~6.5mm,黄色,裂片三角卵形。瘦果圆柱形,长2~2.5mm,有细沟,被绢毛;冠毛白色,糙毛状,长约5mm。花期7~10月,果期9~12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75卷.268页.图版43∶1-9)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坡草地或林下。分布于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越南、缅甸和泰国也有分布。。【生药】: 采集 秋季采挖根,洗净,切段,晒干。 【化学】: 根茎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戊醛、异丁酸、异戊酸、β-水芹烯、桉叶素、芳樟醇、枯醛、橙花醇、百里香酚、α-,β-,表β-檀香烯、α-香柠檬烯、金合欢烯、α-,β-没药烯、γ-榄香烯、橙花叔醇、β-桉醇、棕榈酸等。 参考文献 中国中药杂志 1990;15(8):40 【药性】: 性味 辛、苦,温。 ❶ 《滇南本草》:“辛、苦,温。” 功效 通经络,祛风除湿,健胃消食,祛痰止咳。 主治 风湿骨痛,脚气水肿,感冒咳嗽,食滞腹胀,噎膈,胃痛,高热,体虚多汗。 ❶ 《滇南本草》:“治胸膈中冷、寒气痛,开胃气,能治噎膈;寒湿伤筋骨,止湿脚气。烧酒煎服,祛脾风。”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酒煎或炖肉。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寻骨风、千年健、石菖蒲、破故纸,治增生性脊柱炎。 ❷ 配独活、寄生、木瓜,治风湿性关节炎。 方选和验方 ❶ 《滇南本草》:“治寒冷攻心,面寒背寒,肚腹冷痛,腹胀:草威灵、香白芷各9g,赤地榆12g,杏叶防风、茶匙草各15g,吴茱萸6g,过山龙(酒炒)3g。用酒1000ml煎,每服30ml。” ” 水煎服。” ” ” 单方应用 ❶ 《滇南本草》:“治脚湿气,脚边肿痛,经络痛,步履艰难:葳灵仙9g,点水酒服。” ” 食疗 ❶ 《贵州民间草药》:“治头晕盗汗:葳灵仙60g,炖肉或煎蛋吃。” 中医杂志 1991;(8):“葳灵仙性温、味辛苦,有小毒,功能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涎,散癖积,临床多用于治疗痛风,顽痹,腰膝冷痛,脚气,疟疾,癥瘕积聚,诸骨鲠咽等病症。笔者常以此为主药,取其能消善走之性,用于治疗慢性咽炎,其痰气交阻型及阴虚火类型皆以葳灵仙为主药。又治疗返流性食道炎等病,疗效满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