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草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草乌 【概况】: 基源 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部分种类的干燥块根。 原植物 正品草乌一般指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和乌头A.carmichaeli Debx.以下几种也广泛作草乌用:黄草乌Aconitum vilmorinianum Kom.(A.mairei Lévl.),又名草乌、大草乌、昆明堵喇(云南)。多根乌头Aconitum karakolicum Rap.(A.nepellus L.var.turkestanicum B.Fedtsch.),又名草乌(新疆)。 瓜叶乌头Aconitum hemsleyanum Pritz.(A.sczukinia var.hemsleyanum Rapaics),又名藤乌(湖北、四川),草乌(湖北、湖南、四川)。圆锥乌头Aconitum paniculigerum Nakai(A.paniculigerum var.leiocarpum Nakai ex Kitag.;A.paniculigerum var.leiogynum Nakai f.glubrescens Nakai;A.subalpinum Barabov),又名草乌(东北)。 松潘乌头Aconitum sungpanense Hand.-Mazz,又名草乌(青海、宁夏)。 形态 北乌头见“北乌头”条;乌头见“川乌头”条。黄草乌块根椭圆状球形或长圆柱状锥形,长2.5~7cm,粗约1cm。茎缠绕,长达4m,疏被反曲的短柔毛或几无毛,分枝。叶片坚纸质,五角形,长5~10cm,宽8~15.5cm,基部宽心形,3全裂达基部或近基部,中央全裂片宽菱形,急尖,侧全裂片斜扇形,不等2裂稍超过中部;叶柄与叶片近等长。花序3~6花;轴和花梗密被淡黄色反曲短柔毛;萼片紫蓝色,上萼片高盔形,高1.7~2cm,中部粗7~11mm,下缘长1.5~1.6cm,与外缘形成向下展的喙,侧萼片长1.3~1.4cm,花瓣唇长约6mm,微凹,距长约3mm,向后弯曲;雄蕊无毛,花丝全缘或有2枚小齿;心皮5。蓇葖直,无毛,长1.6~ 1.8cm。种子长约3mm,三棱形,只在一面密生横膜翅。 8~11月开花。(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692页.图1383)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100~2500m间山地灌丛中。分布于四川、贵州及云南中部。 多根乌头与黄草乌的区别在于:茎直立。 叶的小裂片狭线形。子房无毛或近无毛。花期7~8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7卷.311页.图版27∶1-4)生于海拔1900m左右的山地草坡。 分布新疆。原苏联哈萨克斯坦也有分布。 瓜叶乌头与上述2种乌头的区别在于:茎缠绕。叶3深裂至距基部约8mm处,中央全裂片梯状菱形。 盔瓣高盔形,花瓣的距长达2mm,直形。花期8~10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7卷.237页.图版:1-4)生于海拔1700~2200m山地林中或灌丛中。分布于陕西、河南、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及四川。 圆锥乌头与上述种类的区别在于:茎直立。块根2个对生。 叶3全裂达基部。花序轴及花梗被开展的柔毛,圆锥花序。 花期8~9月。 (图见《中国植物志》.第27卷.272页.图版59∶1-3)生于海拔600~1200m间山地林缘或林中。分布于辽宁东南部、吉林东部。朝鲜也有分布。 松潘乌头见“火焰子”条。块根在陕西、青海、甘肃个别地区作草乌用。 。【生药】: 采集 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块根,除去残茎、细根及泥沙,干燥。 药材产于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安徽、湖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 鉴别 性状 ❶ 乌头 母根纺锤形至倒卵形,长2~5cm,直径1~2.5cm;表面灰褐色,有纵皱纹及突起的细根痕,上部有残留茎基。子根亦为纺锤形,表面较光滑,稍有细纵皱纹,上部一侧有与母根脱离后的疤痕。质坚硬,不易折断,切断面灰白色,形成层成环。 ❷ 北乌头 母根不规则圆锥形,略弯曲,形如乌鸦头,长2~7cm,直径0.6~1.8cm;表面暗棕色或灰褐色,皱缩有纵皱纹,有时具突起的支根,上面常有残茎或茎痕。子根附生于母根上,表面光滑而形较小。 质坚硬,难折断,切断面灰白色或暗灰色,粉性,可见多角形的形成层环纹。气微,味辛、辣、麻舌(有毒,尝时需注意)。以个大,质坚实、断面灰白色为佳。 显微 ❶ 乌头横切面:与北乌头相似,但皮层中石细胞稀少,类长方形。 (图见《中药志》.第1册.图93)❷ 北乌头子根横切面:后生皮层为棕黄色栓化细胞,皮层中有石细胞,单个散在或2~5个成群,类长方形或长圆形;内皮层明显。韧皮部宽广,筛管群随处可见,形成层环常为不规则多角形或类圆形。 木质部束中的导管1~4裂或数个相聚,位于形成层内侧。髓较大,薄壁细胞中充满淀粉粒。 母根的形成层外侧有韧皮纤维群。(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130页.图92)北乌头粉末;灰棕色。 ❶ 淀粉粒单粒类圆形,直径2~23μm,有的脐点隐约可见,呈点状、人字状、十字状、星状或短缝状,大粒层纹隐约可见;复粒由2~16分粒组成。 (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129页.图58) 理化 ❶ 取样品粉末:2g,加10%碳酸钠湿润,加苯冷浸过液,滤取萃液,用2%盐酸提出生物碱,加浓氨水碱化,再用乙醚提取,取乙醚液点于碱性氧化铝板上,以中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为对照,以乙醚-石油醚(10∶1)为展开剂,展距16cm,用碘蒸气熏,斑点均显棕色。(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131页.图94)❷ 取样品粉末3g,加10%氨水4ml湿润,加氯仿50ml,振摇10分钟后浸渍24小时,滤过,回收氯仿至2ml,点于硅胶G板上,以乌头碱为对照,层析缸内放氨水小瓶,饱和15分钟,以正乙烷-乙酸乙脂-乙醇(6.4∶3.6∶1)为展开剂,展开后,用碘蒸气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38页.图21-2-A)❸ 取样品粉末5g,以10%碳酸钠2ml湿润,加氯仿20ml冷浸7天,滤过,滤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为对照,以乙醇-氯仿-甲醇(1∶2∶1)为展开剂,展开后,置可见光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39页.图21-4) 加工炮制 ❶ 生草乌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残茎,洗净,捞出,干燥。 ❷ 制草乌 取草乌,大小个分开,用水浸至内无干心,取出,蒸6~8小时或煮4~6小时,至取大个及实心者切开,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再闷润后切薄片,干燥。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生草乌应专库贮藏。。【化学】: 野生乌头块根含海帕乌头碱(Hypaconitine)0.05~0.21%,美沙乌头碱(Mesaconitine)0.03~0.11%,含微量的乌头碱0.02%;栽培品含次乌头碱0.06~0.12%,美沙乌头碱0.03~0.09%,乌头碱0.02%。 还含塔拉乌头胺(Talatisamine)、川乌碱乙(Karakoline)、Carmichaeline、尼奥林(Neoline)、准噶尔乌头碱(宋果灵,Songorine)、附子灵碱(15-α-Hydroxyneoline、Fuziline)及附片中强心升压成分去甲猪毛菜碱(Salsolinol)[1]。尚含14-乙酰塔拉乌头胺,异塔拉乌头定(Isotalatizidine),脂乌头碱(Lipoaconitine),Lipohypoaconitine,Lipomesacontine,Hokbusine A、B[2~4]。 另含聚糖A、B、C、D,阿朴菲生物碱附子亭碱(Fuzitine)[6]。 北乌头含乌头碱,海帕乌头碱,美沙乌头碱,去氧乌头碱(Deoxyaconitine),北乌碱(Beiwutine)[7]。黄草乌含黄草乌碱甲、丙、丁(VilmorrianineA、C)、滇乌碱(Yunacomtine)[7,8],黄乌宁(Vilmorinine)、黄乌生(Vilmorisine)、黄乌亭(Vilmoritine)[9],以及黄草乌酮(Vilmorrianone)、塔拉堤定(Talatisidine)、异塔拉堤定(Isotalatisidine)、塔拉乌头胺(Talatisamine)等[10,11]。 圆锥乌头含美沙乌碱、海帕乌碱,以及Heterophylloidine、Noradrenaline、Paniculatine[12]。 多根乌头含乌头碱0.67%,还含川乌碱乙(Karakoline)、多根乌头定碱(Karakolidine)、欧乌碱(Napelline)、准噶尔乌头胺(Songoramine)、宋果灵、乙酰欧乌碱(Acetylnapelline)、多根乌头明碱(Karakomine)、以及苯基-β-萘胺(Phenyl-β-naphthylamine)、异波定碱(Isoboldine)[2,5]。 瓜叶乌头含瓜叶乌头碱甲、丙(Guayewuanine A、C),滇乌碱,乌头碱,3-乙酰乌头碱等[2,13]。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00 [2] 同上 1988∶102,107 [3] 药学杂志(日) 1984;104(8)∶848 [4] J Nat Prod 1983;46∶178 [5] 植物学报 1982;24(6)∶591 [6] Chin Chem hett 1991;2(10)∶787 [7] 中药通报 1981;6(6)∶38 [8] 化学学报 1981;39∶147 [9] 化学学报 1992;50(4)∶405 [10]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1;3(1)∶35 [11] Planta Med 1991;57(3)∶275 [12] Dictionary of Alkaloids Chapman &.Hall Lta,1989∶497 [13] 中草药 1993;24(2)∶98。 【药理】: ❶ 镇痛作用 电刺激鼠尾法实验,ip草乌70%乙醇浸剂,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0.19、0.095、0.048g/kg的镇痛效力均分别超过吗啡12、6、3mg/kg的镇痛效力。 但给予上述剂量的草乌,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毒性反应,且草乌的治疗指数(3.91)远比吗啡(48.58)小[1]。北乌头碱在动物上表明有镇痛及局麻作用[2]。从黄草乌中分离出的全生物碱,经水解后制成的草乌注射液(以总碱计,1mg/ml),小鼠ip15mg/kg也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最高作用时间在2h以内。以后逐渐降低,在此剂量范围内可提高痛阈2.2倍[3]。 ❷ 多根乌头中提出的总碱,10~20mg/kg iv,从麻醉犬及兔心电图上可见心跳兴奋性及传导发生紊乱[4]。 在高剂量时抑制,低剂量时刺激中枢神经[5]。 所含的猪毛菜酚为弱的β-肾上腺能兴奋剂。 能兴奋豚鼠离体心房,增加收缩频率,静注能升高正常和毁脊髓大鼠血压,加快心率,有镇痛作用,但其作用远不及吗啡。并为儿茶酚胺O-甲基转移酶竞争性抑制剂,对单胺氧化酶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有明显的神经肌阻断作用。能对抗去甲肾上腺素对兔主动脉的收缩作用[2]。海帕乌头碱有抗毒作用[5]。 毒性 海帕乌头碱能引起多种动物产生心律不齐,小鼠ip的LD50为0.50mg/kg[2]。 准噶尔乌头碱小鼠LD50(mg/kg),ig1575,sc630,ip485,iv142.5。大鼠长期给50mg/kg剂量,对心、肝、肾、脑等均出现毒性变化[2]。 注 各种草乌也含有乌头碱,药理作用参见川乌(附子)条。 参考文献 [1] 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754 [2] 药学学报 1980;15(9)∶528 [3] 中草药通讯 1972;(3)∶36 [4] CA 1969;71∶48186r [5] 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出版社,1986∶594,912,980。【药性】: 性味 辛、苦,热。 有毒。 ❶ 《本经》:“辛,温。” ”“乌喙:辛,微温。有大毒。” ” 归经 肝、脾、肺经。 ❶ 《本草求真》:“肝,脾经。” 功效 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开痰,消肿。 主治 风寒湿痹,中风瘫痪,肢体关节冷痛,破伤风,偏正头痛,脘腹冷痛,痰癖,气块,冷痢,喉痹,痈疮肿毒。 ❶ 《本经》:“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g;或入丸、散。外用:生用研末调敷或醋、酒磨涂。 使用注意 凡虚人、孕妇、阴虚火旺及热证疼痛者忌服。内服过量或煎煮不当,易致中毒。 生者慎服。 外用时皮肤破损处不宜用。 ❶ 《本草经集注》:“莽草为之使。反栝楼、贝母、白蔹、白及(一本有半夏)。 恶藜芦。” 反半夏、栝楼、白蔹、白及、川贝母、浙贝母。 畏犀角。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苍术、陈皮、甘草,治脾胃弱,积冷气。 ❷ 配细辛、茶叶,治阳虚头痛。 ❹ 配川乌、乌梅、地龙、独活,治四肢关节疼痛。 ❻ 配五灵脂,治瘫痪、肢体麻木。 方选和验方 ❶ 草乌头散(《圣济总录》)治一切风齿疼痛,饮食艰难:草乌头(炮)3枚,胆矾(研)、细辛(去苗叶)各3g。 捣研为细末,每用0.4g,以指头揩擦,有涎水吐之。 初涂病人觉冷如水,疮乃不痛。 ” 为粗末。每服6g,入麝香末1.5g,水煎服。” 取出晒干,拣去葱、姜,为末,用醋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丸,临卧温酒下。” ⑾《指南方》:“治久患头风:草乌头尖(生用)0.3g,赤小豆35粒,麝香0.3g,同为末。每服1.5g,冷薄荷汤送服。” ⑿《儒门事亲》:“治破伤风:草乌头(生用,去皮尖)、白芷(生用)2味等份为末。每服1.5g,冷酒300ml,入葱白少许,同煎服之。 如人行10里,以葱白热粥投之。” ⒀《本事方》:“治一切瘫痪风:草乌头(生用,不去皮)、五灵脂各等份为末。滴水为丸,如弹子大。40岁以下1丸,分6服,病甚1丸分2服,薄荷酒磨下,以觉微麻为度。” ⒁《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草乌、川乌、乌梅、金银花、甘草、大青盐各6g,用60°白酒500ml泡21天。每次服酒5ml,每日服3次。 高血压病、心脏病、风湿热、严重溃疡病患者均忌服。” ⒂《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局部疼痛,或手术小范围而表浅者用作表面麻醉:生草乌、生南星、生半夏、土细辛各10g,蟾酥、花椒各4g。共研粉浸于70%乙醇100ml内2天。用时在少量浸液内适量加樟脑、薄荷脑,用小棉球蘸浸液贴于手术部位。” ⒃《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牙痛:生草乌9g,一支蒿、冰片各6g,小木通30g。研为粗末,置500ml白酒中浸泡7日。 用药棉蘸药水塞入患牙处,或外搽红肿疼痛处,每日1次。” ⒄回阳玉龙膏(《疮疡证治》)治阴证之肿毒:草乌头、干姜各60g,赤芍、制南星、白芷各30g,肉桂15g。 共研成细末,热酒调敷患处。 ⒅四川中医 1985;(8):“治斑秃:制草乌、制川乌、芫花、红花、细辛、川椒各3g,浸于75%乙醇中(用白酒亦可),以乙醇没过药物为度。浸泡1周后,取其酒,以棉签搽擦患处,至头皮发红、发热为度。 每日1次,30日为1疗程。 ” 单方应用 ❶ 《普济方》:“治诸疮未破者:草乌头为末,加入轻粉少许猪油调搽。” ”。【医药家论述】: ❶ 刘若金《本草述》:“草乌头类,洵为至毒之药,第先圣用毒药以去病,盖期于得当也。如草乌辈之用,固沉寒痼冷,足以相当,或寒湿合并,结聚癖块,阻塞真阳,一线未绝,非是不足以相当而战必克。如瘫痪证,先哲多用之,盖为其寒湿之所结聚,顽痰死血,非是不可开道路,令流气破积之药得以奏绩耳。 ” ” ” 甄权《药性论》言其益阳事,治男子肾气衰弱者,未可遽然也。此类止能搜风胜湿,开顽痰、治顽疮,以毒攻毒而已,岂有川乌头、附子补右肾命门之功哉?” ” 二药性味辛烈,能破恶块,逐寒热,遇冷即消,遇热即溃。”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