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白星病
又称点星病。 世界性广布种。为害山茶科植物。中国分布在云南、海南、广东、云南、广西、四川等省区,以海拔较高,低温高湿的茶园发生较重。在嫩叶上产生圆形病斑,直径1mm,中央灰白色稍凹陷,边缘有褐色隆起线,后期散生小黑粒点。病斑可从数个至上百个,嫩芽嫩茎上均可发生。病原菌Phyllosticta theaefolia Hara,属球壳孢目球壳孢科。 分生孢子器球形,直径60~90μm,有乳头状孔口,器孢子椭圆形或卵形无色单胞,大小3~5μm×2~3μm。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在病部越冬。 翌年气温上升至10℃以上,潮湿条件下形成孢子侵染新梢,潜育期1~3天,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此病以春茶期发生最多,秋茶次之;高海拔、缺肥或偏施氮肥的茶园发生较重,降雨多时也重。宜增施有机肥和钾肥;春茶萌芽期喷药防治。 1.分生孢子器 2.分生孢子 3.为害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