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
草类药材。 (1)释名:本品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因陈”。唐·陈藏器曰:“此虽蒿类,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名因陈。”今医药界尚有人作下列解释:“茵”是垫子、褥子、毯子的通称,“陈”乃春季的代称。(内经谓:“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似荣。”张志聪释之曰:“启故从新,故曰发陈。”)本品入春生发(发陈季节),全体密被白色绒毛,常密集成片布于原野,如茵铺地,时令一过即不药用,农谚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此说颇符茵陈特性,故可并存。(2)功能:性微寒。 清利湿热,退黄疸。 用治湿热薰蒸所致黄疸,可单味使用,亦可配大黄、栀子同用。 另外,本品亦可用治湿疮瘙痒、流黄水等症。常煎汤内服或外洗。 (3)用法:水煎服10~30克,或更大量。外用适量。(4)药材特征:多卷曲成团,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质脆,易折断。 气清香,味微苦。 〔茵 〕 处方名。即茵陈。 〔茵陈蒿〕 处方名。 茵陈属蒿类,故名。 〔绵茵陈〕 处方名。 茵陈质地绵软,故名。 〔铃茵陈〕 为玄参科植物阴行草的全草(茵陈属菊科植物),即我国北方许多地区所用的“刘寄奴”。 若作茵陈药用,则为伪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