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茅膏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茅膏菜 【概况】: 异名 山胡椒草(《分类草药性》),石龙芽草(《植物名实图考》),夏无踪(《湖南药物志》),滴水不干(《江苏药材志》),捕虫草(《福建中草药》),捕蝇草(《云南中草药》)。 基源 为茅膏菜科茅膏菜属植物光萼茅膏菜的全草。茅草菜属全世界约100种;中国有6种,其中4种,3变种,供药用。 原植物 光萼茅膏菜Drosera peltata Smith var.glabrata Y.Z.Ruan(D.peltata Smith var.lunata auct.non Clarke),又名泥里珠(浙江),地下珍珠(湖南、浙江),地下明珠(湖南、广西),肉宝珠(湖南、广东)。 历史 (《本草拾遗》)始载,云:“茅膏菜,草高一尺,生茅中。叶有毛,如油腻粘人手。子作角,中有小子。 ”按上述,似本种。 形态 多年生柔弱矮小草本,高5~25cm。 茎直立,纤细,单一或上部分枝,具地下球茎,直径约1cm。 基生叶小,圆形,花时枯萎;茎生叶具盾状著生的纤细叶柄,叶片互生,半圆形,横径约5mm,边缘密生紫红色腺毛,能分泌粘液用以捕食昆虫。蝎尾状聚伞花序,盾状著生于枝顶,花细小,钟形,5裂,裂片卵形,有不整齐的缘齿和腺毛;花瓣5,白色,狭长倒卵形,较萼片为长;雄蕊5,花丝细长;雌蕊1,花柱3,细裂至中部。蒴果小,球形。 种子细小,椭圆形。花果期春、夏。(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74页.图1877) 生境与分布 生于潮湿的山坡、路边、草地或林缘。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 。【生药】: 采集 5~6月采收全草,晒干或鲜用。 【化学】: 含矾松素(Plumbagin)、茅膏酮(Droserone)、羟萘醌(Hydroxynaphthoquinone)、氢化萘醌。 腺毛分泌物含类似胰酶的蛋白酶[1],又含氢氰酸[2]。全草尚含脂肪酸、氰甙。 地上部分含挥发油[3]。 近从全草中又分得一种新茚满酮成分:泊尔酮A(Pehatone A)[4]。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313 [2]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376 [3] 中国有毒植物.科学出版社,1987∶213 [4] 云南植物研究 1991;13(3)∶335。【药理】: ❶ 抗病原微生物 本品所含的矶松素体外试验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其MIC为7.8μg/ml[1]。 茅膏酮体外试验对结核杆菌的MIC为25μg/ml[2]。矾松素0.24~16μg/ml,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结核杆菌、羊毛状小芽胞菌、白色念珠菌等有抑制作用,此外对溶组织阿米巴、阴道滴虫及流感病也有抑制作用[3]。 矾松素1/15000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1/30000对白色葡萄球菌、1/5500对柠檬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4]。 ❷ 抗凝血作用 矶松素10mg/kg ig,可延长大鼠凝血酶原时间[5]。 毒性 矶松素ig对小鼠的LD50为164mg/kg[4]。 矶松素40mg/kg ig,连续14d,小鼠食欲减退,肝组织内汇管区有个别肝细胞小灶性坏死,被炎症细胞包围[4]。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通讯 1978;(1)∶16 [2] 中草药通讯 1979;(5)∶10 [3] CA 1979;91∶83030n [4] 中草药通讯 1973;(5)∶24 [5] CA 1978;89∶37733e [6] CA 1977;87∶127865n。 【药性】: 性味 甘、辛,平。 ❶ 《本草拾遗》:“甘,平。” 功效 止血,镇痛。 主治 胃痛,赤白痢,小儿疳积,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神经性皮炎。 ❶ 《本草拾遗》:“主赤白久痢。”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研末或浸酒。 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四川中药志》:“治刀砍斧伤:茅膏菜、白花草研粉调开水服。” 单方应用 ❶ 《福建中草药》:“治感冒发热:鲜茅膏菜10株。水煎服。” ”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