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实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 异名 苦参子(《纲目》),苦豆(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基源 为豆科槐属植物苦参的种子。 原植物 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 余项参见“苦参”条。。【生药】: 采集 7~8月果实成熟时采摘,去其荚壳,取种子,晒干。 【化学】: 种子含脂肪油约14.76%。 另含金雀花碱(Cytisine)[1]。又谓含Baptifoline[2]。 附 出土的子叶(Epigeal)中含△7-去氢槐胺碱(△7-Dehydrosophoramiine)和5-表-槐果碱(5-Epi-sophocarpine)[2]。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495 [2] Dictionary of Alkaloids.Index.Chapman and Hall Ltd.,1989:589。【药性】: 性味 《纲目》:“苦,寒。” 功效 明目、健胃、驱蛔虫。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急性菌痢:苦豆研末,分装胶囊或压制成片。每次服0.5g,1日4次。” ❷ 江西(草药手册》:“治大便秘结:苦参子10粒,吞服。” ❸ 中级医刊 1983;(5):“治扁桃体炎、阴道滴虫:苦参子研粉装胶囊,每只0.3g,每日3次,小儿酌减。口服。 ” ❹ 中级医刊 1983,(5):“治疖肿、疮疡:苦豆子粉50g,加芒硝50g,温开水调成糊状,外敷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