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苏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苏木 【概况】: 异名 苏枋(《南方草木状》),苏枋木(《唐本草》),赤木(《兽医国药及处方》),红柴(《四川中药志》)。 基源 为豆科云实属植物苏木干燥后的心材。 原植物 苏木Caesalpinia sappan L.,又名戈方(云南),红苏木(广西)。 历史 本品始见于《南方草木状》。《唐本草》载:“自南海昆仑来,而交州,爱州亦有之,树似庵罗,叶若榆叶而无涩,抽条长丈许,花黄,子青熟黑,其木,人用染绛色。”《纲目》载:“海岛有苏枋,其地产此木,今人省呼为苏木。”所述与本品相符。苏木素的抗炎作用已经实验证明与盐酸小檗碱近似。 形态 灌木或小乔木或蔓生,高5~13cm,树木具刺。小枝灰绿,微被柔毛,有皮孔。双数二回羽状复叶,长达35cm,羽片9~13对,长6~13cm,叶轴被柔毛;小叶7~17对,长圆形,长1~2cm,宽0.6cm,先端圆钝微凹,基部楔形,叶下面具腺点;中脉偏斜。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序轴与叶近等长,密被短柔毛;花两性,花萼斜钟状,萼齿5,反卷,其中4枚成对著生于花梗两侧;花冠黄色具红脉纹,瓣片5,广卵形至倒卵形,长约0.8cm,宽约0.6cm,有爪,雄蕊10,花药深红色,花丝中部以下密被长绢毛;子房密被白茸毛。荚果扁,倒卵状长圆形,长约6~10cm,宽3~4cm,先端有喙,表皮革质,深红色或棕色,被茸毛,不开裂。 种子3~5,倒卵形或长圆形,长约1.5~2cm,宽约1cm,褐黄色。花期3~4月,果期8~10月至翌年3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350页.图2430)。 【生药】: 栽培 适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不耐寒,耐旱。 一般壤土均可栽种,用种子繁殖,在3~6月播种,播种前须将种皮磨损,用50~70℃热水浸种12小时至自然冷却后下种,按行距20cm开沟,以6cm株距点播1粒种子,覆土1~1.5cm,再盖草保湿。苗高30~60cm时移栽定植,行株距各2m。也可直播造林。幼苗出土时揭去盖草,结合除草适当施肥。 栽种后,为了促使主干粗大,可将基部下垂枝、弱枝修剪。虫害吹绵蚧壳虫,用5°石硫合剂喷杀;蚜虫为害嫩芽,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防治。 采集 全年可采,除去外皮及边材,取心材,晒干。药材产于广西、云南、台湾、海南、四川。 鉴别 性状 心材长圆形或对剖半圆柱形,有的连接根部则呈不规则稍弯曲的长条状或疙瘩状,长10~100cm,直径3~12cm;表面暗红棕色或棕红色,可见红黄相间的纵向条纹,具刀削痕、枝痕。横断面略具光泽,年轮明显,有的中央可见暗棕色、质松、带亮星的髓部。质坚硬沉重,致密。气微香,味微甘、涩。 以粗状坚实、色红黄者为佳。 显微 粉末:黄红色。 ❶ 木纤维成束,橙黄色或无色。 纤维细长,直径9~22μm,壁厚或稍厚,斜纹孔稀疏,胞腔线形或较宽大。 有的纤维束周围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类方形,壁不均匀增厚,木化。 ❸ 具缘纹孔导管大者直径约至160μm,多破碎,具缘纹孔排列较密,导管中常含棕色块状物。 理化 取样品粉末5g,加乙醇50ml,回流10分钟,滤过,滤液点于硅胶G-0.5%CMC板上,以苏木色素为对照,以氯仿-乙醇(4∶1)为展开剂,展开后,置可见光下检视,可见与苏木色素相应位置有斑点。(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278页.图193)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锯成3cm的段或镑片或劈成小碎块。 贮藏 置干燥处。。 【化学】: 挥发油中主要成分为d-α-水芹烯(d-α-Phenllandrene)、罗勒烯(Ocimene)。心材含苏木宁(Sappanin)巴西苏木素(Brazilin)[1]及其相关产物[2],云实素丁(Caesalpin J)、云实素P(Caesalpin P)[3]、原苏木宁A(Protosappanin A)(1)[4]、Protosappanin B[5]、10-OMethylprotosappanin B[6]、Protosappanin E-1和E2[7]、3′-O-Methylbrazilin、苏木醇(Sappano1)(2)、Episappanol、3′-Deoxysappanol、3′-O-Methylsappanol、3′-O-Methylepisappanol、4-O-Methylsappanol、4-OMethylepisappanol、3-Deoxysappanone B、3′-Deoxysappanone B[8]和3-(3′,4′-二羟基苄基)-7-羟基色烷-4-酮(3-(3′,4′-Dihydroxybenzyl)-7-hydroxychroman4-one)及同类化合物[9],此外还含有β-谷甾醇、Octacosanol和Taraxerol等化合物[10]。 (1)protosappanin A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438 [2] Phytochemistry 1985;24(10):2403 [3] Chem Pharm Bull 1985;33(8):3545 [4] Chem Pharm Bull 1986;34(1):l [5] Heterocycles 1986;24(3):601 [6] Chem Pharm Bull 1987;35(9):3615 [7] Chem Pharm Bull 1990;38(6):1490 [8] Chem Pharm Bull 1987;35(9):3597 [9] Chem Pharm Bull 1986;34(6):2506 [10] CA 1988;109:187282c 【药理】: ❶ 抗炎作用 苏木有效成分苏木素对大鼠炎性足垫肿胀及大鼠肉芽组织增生均有较强的抗炎作用[1]。 ❷ 对心血管的作用 在蟾蜍下肢灌流时,苏木水煎剂(1∶1)1ml能使血管轻度收缩,以后用亚硝酸钠也不能使血管扩张;如先用亚硝酸钠,再用苏木同样不能使血管收缩。苏木水煎剂(1∶1)10滴能使离体蛙心收缩力增强[2],20%苏木水0.2ml并可使枳壳煎剂减弱的心收缩力有所恢复[3],100%苏木水3ml还能解除水合氯醛、奎宁、毛果芸香碱、毒扁豆碱、尼可丁等对离体蛙心的毒性[4]。 参考文献 [1] Planta Med 1977;31(3)∶214 [2] 中华医学杂志 1954;40(9)∶708 [3] 中华医学杂志 1955;41(5)∶429 [4] 中华医学杂志 1956;42(6)∶568。【药性】: 性味 甘、咸,平。 ❶ 《唐本草》:“味甘、咸,平。” 归经 入心、肝经。 ❶ 《纲目》:“三阴经血分。” 功效 行血,破瘀,消肿,止痛。 主治 妇人血气心腹痛,经闭,产后瘀血胀痛喘急,痢疾,破伤风,痈肿,扑损瘀滞作痛。 ❶ 《唐本草》:“主破血,产后血胀闷欲死者。”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研末或熬膏。外用:研末撒。 使用注意 血虚无瘀者不宜,孕妇忌服。 ❶ 《纲目》:“忌铁。” 配伍应用 ❶ 配人参,治产后气喘。 ❷ 配桃仁、红花,治妇科血滞瘀阻。 ❺ 配当归、五灵脂,治经闭腹痛。 方选和验方 ❶ 苏枋饮(《圣济总录》)治产后血运,腹闷,气喘急欲死:苏枋木(末)60g,荷叶(炙)1枚,芍药45g,桂(去粗皮)30g,鳖甲(去裙襕,醋炙)45g。上5味,锉如麻豆大,以水1000ml,藕汁40ml,同煎取400ml,去渣,入红雪30g,分温2服,粥食前,如人行三五里再服。 ❸ 苏枋木煎(《圣惠方》)治妇人月水不通,烦热疼痛:苏枋木60g(锉),硇砂15g(研),川大黄(末)30g。 上药,先以水600ml,煎苏木至300ml,去渣,入硇砂、大黄末,同熬成膏。每日空心,以温酒调下15g。 ❻ 苏木四物汤(人民军医 1980;(2))治烧灼性神经痛:当归尾9g,川芎、赤芍、生地、苏木各12g,草乌6g,川乌6g,制南星9g,地龙12g,玄胡9g,忍冬藤30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加减:上肢痛加威灵仙12g;下肢痛加牛膝12g;口渴、烧灼甚者加生石膏30g;大便干结、舌苔黄厚加大黄12g;严重感觉过敏者加磁石15g,远志9g;伴有抽痛感者加木瓜、防己各12g。 白斑局部配合日光浴,每次20~30分钟,1日2~3次。加减:肝肾虚加生地、熟地、枸杞子、黄精、黑芝麻;血瘀加丹参;湿热加茯苓、苡仁、黄芩。 年老体弱者药量酌减,孕妇忌服。儿童10岁以下服1/2,5岁以下服1/4量。 ❿ 苏木钩藤汤(湖北中医杂志 1991;(2))治足癣:苏木30g,钩藤30g,花椒30g,枯矾6~9g。每日1剂加水4000~4500ml,煎至2500~3000ml,药液温度40~50℃浸泡患足,每次浸泡30分钟,每日2次,3天1疗程。 单方应用 ❶ 《陆川本草》:“治血晕:苏木15g,煎水,加童便150ml,顿服。” ”。【医药家论述】: ❶ 张元素:“苏木性凉味微辛,发散表里风气,宜与防风同用。又能破死血,产后血肿胀满欲死者宜之。” ” 本虚不可攻者,用二味参苏饮,补中寓泻之法,凛然可宗。但能开泄大便,临症宜审。若因恼怒气阻经闭者,宜加用之。”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