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艾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艾叶 【概况】: 异名 艾(《诗经》),医草(《别录》),炙草(《埤雅》),黄草(《纲目》),家艾(《医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 基源 为菊科蒿属植物艾蒿的干燥叶。 原植物 艾蒿Artemisia argyi Lévl.et Vant.,又名阿及艾(《江苏南部种植物手册》),黑淫崴(瑶族名),荽哈·恰尔古斯-苏伊加(蒙古族名)。 历史 艾叶为较常用中药。 《别录》列于中品:谓“艾叶,生田野,三月采,暴干”。从历代本草描述和附图,对照商品药材,原植物主要是艾蒿,《中国药典》1963年、1977年、1985年三版均收载为艾蒿。民间艾蒿代用品,据查有同属植物野艾蒿A.lavandulaefolia DC.、北艾A.vulgaris L.、五月艾A.indica Willd.等20余种。另据报道野生艾蒿与栽培品种蕲艾A.argyi Lévl.et Vant.cv.qiai挥发油除都含乙酸乙酯等外,还含侧柏酮,而野生艾蒿含蒿酮。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120cm,密被茸毛。 茎直立,中部以上分枝。 叶互生,下部叶花期枯萎,中部叶卵状椭圆形,长6~9cm,宽4~8cm,羽状深裂或浅裂,侧裂片约2对,常楔形,中裂片又常3裂,裂片边缘有齿,表面被蛛丝状毛和白色密或疏的腺点,背面密被白色或灰色茸毛,上部叶渐小,3裂或不裂,无柄。 头状花序多数,排成复总状花序;总苞卵形,总苞片4~5层,边缘膜质,背面被棉毛;花序全为管状花,外层雌性,内层两性,花冠带红色。瘦果长约1mm。 花果期7~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541页.图6495) 生境与分布 生于低中海拔的荒地、草坡田野、路旁、林缘等,也见于林中空地、草原及森林草原。 除新疆、西藏和台湾外,中国都有分布。蒙古、朝鲜、原苏联(远东地区)也有。 日本有栽培。 。【生药】:栽培 对气候、土壤适应性较强,常利用边角隙地栽培。 用分株繁殖,在3~4月选择由根茎生长的高13~18cm的幼苗,趁雨后栽种,每穴栽苗2~3株,并施清粪水1次,促使易活易长,在栽种当年在5~7月和11月收获后中耕除草3次,以后每年在春季萌发、6月每1次收获后,11月第2次收获后各除草一次,并在中耕除草后追施人畜粪水。栽种3~4年后。根茎衰老,要翻栽更新。 采集 春末夏初花未开、叶茂盛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或阴干。 药材主产于山东、安徽、湖北、河北,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产。 鉴别 性状 叶片多皱缩卷曲,破碎不全,有短柄;叶上面灰绿色或黄绿色,有稀疏的短绵毛,密布白色腺点,下面密生灰白的绒毛,完整的叶片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不规则粗锯齿。 质柔软。气清香,味苦。以色青、背面灰白色、绒毛多、叶厚、质柔软而韧、香气浓郁者为佳。 显微 粉末:黄绿色,气清香,味苦。 ❶ T形毛常缠结。顶端细胞横生,大多极细长而扭曲,中部直径4~16μm,壁厚1.5~7μm,胞腔线形或不明显;基部细胞,直径4~17μm。 ❷ 腺毛淡黄色,4或6细胞,顶面观呈长圆形,细胞成对并生似鞋底样,直径9~23μm,长20~45μm;侧面观成对叠生,2或3层,角质层与细胞间距甚大。 另可见草酸钙方晶及导管。(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148) 理化 取样品粉末适量,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用乙醚提取,无水硫酸钠脱水后,回收乙醚得挥发油,取挥发油0.1ml,溶于乙醚1ml中,点于硅胶G0.6%CMC板上,以桉油精为对照。 以氯仿为展开剂,展距14.5cm,用1%香草醛硫酸溶液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224) 加工炮制 常用炮制品有艾叶、醋艾叶、醋艾叶炭和艾叶炭。 ❶ 艾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梗,筛去灰屑。 ❷ 醋艾叶 取净艾叶,加米醋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艾叶100kg,用米醋15kg。 每艾叶100kg,用米醋15kg。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化学】:叶含黄酮化合物:5,7-二羟基6,3′,4′-三甲氧基黄酮(Eupatilin)、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等[1],还含挥发油及脂溶性成分:水芹烯、毕澄茄烯(Cadinene)、侧柏醇(Thujyl alcohol)、莰烯、石竹烯、α-雪松烯、反式-香苇醇、乙酸龙脑酯、榄香醇、异龙脑、α-萜品烯醇、香芹酮、1,8桉油素、蒿醇(Artemisia alcoho1)、芳樟醇、樟脑等[2~5]。 附 全草含α-香树脂醇乙酯、β香树脂醇乙酢、羊齿酮醇(Ferninone)、24亚甲基环阿尔廷酮(24-Methylene cycloartanone)、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羽扇豆烯酮、乙酸羽扇豆烯醇酯、粘霉酮(Glutinone)、西米杜鹃醇(Simiarenol)及顺式-苯基衣康醛酸等[6]。另含银菊苦素B(Chrysartermin B)和异日登内酯(Isoridentin)[7]。 参考文献 [1]CA 1985;103∶52116c [2]中药通报 1985;10(1)∶31 [3]医药工业 1977;(10)∶8 [4]中草药 1982;13(6)∶1 [5]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82 [6]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59 [7]CA 1984;100∶206503n 。【药理】:❶ 平喘 艾叶油可松弛气管平滑肌,并能对抗乙酰胆碱、组胺和氯化钡引起的气管平滑肌收缩。 加入心得安或预先利血平化不能阻断其作用。因而认为艾叶油系直接作用于气管平滑肌。艾叶油po、注射或喷雾吸入均有效。0.5mg/ml艾叶油的作用强度与异丙肾上腺素0.125mg/m1相当[1]。 从艾叶中提得的蒿醇、反式一香苇醇、石竹烯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平喘作用[2,3]。 ❺ 对心脏作用 艾叶油对离体蟾蜍心脏和兔心脏收缩均有抑制作用,对心率影响不大,但可引起房室传导阴滞,浓度加大可引起心脏停搏[1]。 艾叶油ig可增强小鼠炎症渗出细胞的吞噬能力。 毒性 小鼠ip艾叶煎剂的LD50为23g/kg;艾叶油ig为2.47ml/kg,ig为1.12ml/kg[1]。兔每日ig艾叶油0.45ml,连续30d,体重、血液成分,心肝肾功能和重要脏器的病理组织学检查均无明显异常。 参考文献 [1]医药工业 1977;(11)∶5 [2]医药工业 1977;(10)∶8 [3]中草药 1982∶13(6)∶1 [4]云南医学杂志 1961;3(2)∶64 [5]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1988;(3)∶52 [6]中华医学杂志 1955;(6)∶536 [7]Chin Med J 1949:67(12)∶648 [8]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4)∶286 [9]中华外科杂志 1965;(9)∶787 。【药性】: 性味 苦、辛,温。 有小毒。 ❶ 《别录》:“味苦,微温。” 归经 入脾、肝、肾经。 ❶ 《纲目》:“入足太阴、厥阴、少阴经。” 功效 温经散寒,止血安胎。 主治 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❶ 《别录》:“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 苦酒煎叶疗癣。” 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或捣汁。 外用: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灸,捣敷、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 使用注意 阴虚血热者慎用。 ❶ 《纲目》:“苦酒、香附为之使。”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鲜地黄、鲜荷叶,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 ❷ 配生姜,治男女粪后下血,水泻。 ❺ 配荆芥炭,治血崩。 ❿ 配辣蓼、车前草,治肠炎,急性尿道感染,膀胱炎。 ⑾配陈石榴皮、红高粱,治急性胃肠炎。 ⑿配白茯神、乌梅,治盗汗不止。 方选和验方 ❶ 艾叶丸(《太平圣惠方》)治妇人肚腹胀满,脐下绞痛,大便下血不止:艾叶、当归、炮附子、炮姜各30g,鳖甲、卷柏各45g,白龙骨60g,赤芍药1g。 研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粥汤下。(按:适用于阳虚出血证)❷ 艾叶汤(《备急千金要方》)治妊娠2月伤于风寒,乍寒乍热,心满,脐下悬急,腰背强痛,卒有所下:艾叶、当归、丹参、麻黄各6g,人参9g,甘草3g,生姜18g,大枣12枚。水煎去渣,入阿胶9g烊化,分3服。 ❹ 《本草汇言》:“治妇人白带淋沥:艾叶(杵如绵,扬去尘末并梗,酒煮1周时)180g,白术、苍术各90g(俱米泔水浸,晒干炒),当归身(酒炒)60g,砂仁30g。共为末,每早服9g,白汤调下。 ” 研末,酒服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温酒或开水下,常服补荣卫,固经脉。 为末,醋糊为丸,梧桐子大。 每服50~70丸,食远淡醋汤送下。 ” ⑿《千金方》:“治忽吐血一、二口,或心衄,或内崩:熟艾30g,水1000ml,煮400ml服。” ⒀《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妇女产后血晕神昏,不省人事:炒艾叶6g,泽兰叶9g,红糖30g。开水煎浓汁,1次服下。” ⒁《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妇人阴疳:艾叶120g,椿树根、楝树根、紫苏叶各15g。煎汤熏洗,早、晚各1次。” ⒂《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大便下血:蜜炒椿根皮75g,蕲艾(炒)、炒黄芩各6g。共研细末,每服9g,1日1次,黄酒送下,无论虚实均可奏效。服药期间,忌食油腻、生冷、椒、酒、辣物。 ” ⒃内蒙古《中草药中医疗法资料选编》:“治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艾叶炭30g,蒲黄、蒲公英各15g。每日1剂,煎服2次。 ” ⒄《纲目》:“治盗汗不止:熟艾6g,白茯神9g,乌梅3个。水200ml,煎8分,临卧温服。 ” ⒅《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水泻:鲜生姜9g,艾叶7片。水煎成100ml,温服。 ” ⒆江苏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治肠炎,急性尿道感染,膀胱炎:艾叶、辣蓼各6g,车前子48g。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各1次。” 单方应用 ❶ 《补缺肘后方》:“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1.5kg,以水1800ml煮取600ml,去滓,顿服之。若为客气所中者,当吐出虫物。” ” 将艾叶捣绒和鸡蛋调和加热敷患处。” ⑿艾叶注射液(新医学 1974;(2))治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艾叶1kg,加蒸馏水10kg蒸馏液5kg,二次重蒸馏,取蒸馏液2kg,加防腐剂,消毒即成。每日肌注1次,每次4ml,疗程1~2月。 ⒀《外治寿世方》:“治白带:热盐炒艾熨脐。” ⒁《杨诚经验方》:“治产后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陈蕲艾1kg,焙干,捣铺脐上,以绢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气出,则痛自止。” ⒂《仁斋直指方》:“治痈疽不合,疮口冷滞:以北艾煎汤洗后,白胶熏之。” ⒃《春脚集》:“治鼻流臭气:蕲艾240g,黄酒2.5L,浸。每日早、晚各温饮数杯,服2~3料自愈。” ⒄许国桢《御药院方》):“治头面风疮,痒出黄水:艾60g,醋200ml,砂锅煎取汁,每薄纸上贴之,1日2~3上。” ⒅《惠直堂经验方》:“治风癣:艾叶不拘多少,醋熬如膏。先以穿山甲刮破癣,后擦之。” ⒆《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婴儿湿疹:生艾叶15g,香油60ml,和艾煮焦黑,去艾。用油抹患处。” ⒇《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荨麻疹:艾叶煎水,趁热洗澡。” (21)《中药大辞典》:“治寻常疣:采鲜艾叶擦拭局部,每日数次,至疣自行脱落为止。” (22)《圣济总录纂要》:“治疣目:艾,作炷,于疣上灸之,3壮即除。” (23)《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阴痒:陈艾叶,煎汤熏洗。” 食疗 ❶ 《江苏省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资料选编》:“治妇女白带:取艾叶15g煎汤去渣,将药汁煮2只蛋,熟后吃蛋喝汤,连服5天。” 【医药家论述】: ❶ 李勣《本草图经》:“近世有单服艾者,或用蒸木瓜丸之,或作汤空腹饮之,甚补虚羸。然亦有毒,其毒发则热气冲上,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疮出血者,诚不可妄服也。” 予考苏颂《图经》而因默有感焉。” 苏恭言其生寒,苏颂言其有毒,一则见其能止诸血,一则见其热气上冲,遂谓其性寒有毒,误矣。” 若入服食丸散汤饮中,温中除湿,调经脉,壮子宫,故妇人方中多加用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