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惭形秽
[结构] 主谓式。 [释义] 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泛指自愧不如别人。惭:惭愧。形秽:形态丑陋,引申为缺点或不足。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珠玉在侧,觉我形秽。”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巧娘》:“(巧娘)邀生入。室惟一榻,命展婢两被其上。生自惭形秽,愿在床下。 ” [功能、例句] ❶ 作谓语。莫泊桑《项链》:“这种车,巴黎只有夜间才看得见;白天,它们好像自惭形秽,不出来。” ❷ 组成比况短语作状语。杨沫《青春之歌》一部一一章:“她自惭形秽般只呆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不敢发一言。” [附条] ❶ “自觉形秽”。《儒林外史》三〇回。 ❷ “形秽”。宋·刘克庄《又答袁卿相子》。 ❸ “自惭”。唐弢《琐忆》。 [同义] 自愧弗如 [反义] 自命不凡 妄自尊大 自吹自擂 [辨误] 秽,不读su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