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胡桐泪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胡桐泪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 异名 胡同碱(《纲目》)。 基源 为杨柳科杨属植物胡杨的树脂,在土中留存多年而成。 原植物 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y.(P.diversifolia Schrenk) 历史 其树脂称胡桐泪或称胡桐律,始载于《唐本草》,入草部;《嘉祐本草》移木部中品。 《证类本草》引云:“树高大,皮叶似白杨、青桐、桑辈,故名胡桐。”《西域传》云:“胡桐,似桑而曲”又引《图经本草》云:“出肃州以西……其木甚高大,皮似白杨青桐辈,其叶初生似柳,渐大则似桑、桐辈。其津液沦入地中,与大石相著,冬月采得之,状如黄矾姜石,味极咸苦…。” 形态 乔木,高达15~30m,稀灌木状,树皮、小枝淡灰褐色,有毛;冬芽椭圆形,光滑,褐色,长约7mm。 长枝或萌枝叶披针形、线状披针形或菱形,长5~12cm,全缘或边缘不规则疏生锯齿,灰色或蓝绿色;叶柄长0.5~2cm,略扁,先端有2腺体;短枝和中年树的叶宽椭圆形或肾形,长2.5~5.5cm,有11~15锯齿或全缘。先端有粗齿牙,基部楔形、阔楔形、圆形或截形,有2腺点,两面同色;叶柄微扁,约与叶片等长。 雄花序细圆柱形,长1.5~2.5cm,轴有短绒毛;雄蕊15~25;花药紫红色,花盘膜质,边缘有不规则齿牙,苞片菱形;雌花序长3~5cm,果期长达9cm,花序轴有短绒毛或无,子房长卵形,被短绒毛或无毛,子房柄约与子房等长,柱头3,2裂,紫红色。蒴果长椭圆形,长约1.5cm,2~3瓣裂,无毛。 花期5月,果期7~8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357页 图713) 生境与分布 多生于水源附近和地下水较高的荒漠。 它具有需光、抗热、抗大气干旱、抗盐碱、抗风沙的生长习性。分布于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地。 。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挖土中的树脂。 鉴别 分老式、新式两种。老式:树脂流入土内年月较长,为大小不一的块状或碎粉状,土黄色,质酥易碎。 新式:树脂流入土内年月较短,多为不规则的圆块,樱绿色,质软色嫩,不易破碎,带酸性。以年久、色黄、无泥杂者为佳。 。【化学】:含树脂及无机盐类[1],还含黄酮类成分[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 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5 [2] 中药通报 1988;13(8):8 【药性】: 性味 苦,寒。 ❶ 《唐本草》:“咸、苦,大寒。” 归经 胃经。 ❶ 《本草经疏》:“足阳明经。” 功效 清热解毒,化痰,软坚。 主治 咽喉肿痛,淋巴结结核,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痛,胃酸过多,牙疳,齿痛,中耳炎,痔疮。 ❶ 《唐本草》“主大毒热,心腹烦满,水和服之取吐。”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或入散剂。外用:煎水含漱或研末撒。 使用注意 ❶ 《海药本草》:“多服令人吐。” 配伍应用 ❶ 配胆星、硼砂,治咽喉肿胀。 ❷ 配枸杞根,治牙龈出血。 方选和验方 ❶ 《本草汇言》:“治咽喉肿胀,肿结不通:胡桐泪9g,硼砂6g,生矾3g,胆星5g。共研末,用1~2茶匙姜汤调咽。 ” 单方应用 ❶ 《纲目》:“治湿热牙痛:胡桐泪入麝香掺之。” ”。【医药家论述】: ❶ 李时珍《纲目》:“石泪,入地受卤气,故其性寒能除热,其味咸能入骨软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