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核
【概况】: 异名 肥皂子(《药材学》)。 基源 为豆科肥皂荚属植物肥皂荚的种子。 原植物 肥皂荚Gymnociadus chinensis Baill. 余项参见“肥皂荚”条。 。【生药】: 采集 9~10月采摘果实,干燥后剥取种子,晒干。 鉴别 种子类球形,一端略狭尖,长1.5~2cm,阔1.5~1.8cm,厚1~1.2cm;外皮黑色,光滑,种脐位于尖端呈棕色点状。以个大、黑褐色、饱满坚实、有光泽者为佳。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 含皂甙。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47 【药性】: 性味 甘,温。 功效 吐顽痰。 主治 风秘,下痢,疮,癣。 ❶ 《纲目》:“除风气。” ❷ 《本经逢原》:“治大肠风秘。” ❸ 《本草求真》:“治头面霉疮。” ❹ 《本草求原》:“吐顽痰。” ❺ 《药材学》:“治风湿,下痢,疮癣,淋疾。又用为祛痰剂、利尿剂。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本经逢原》:“治大肠风秘:肥皂核3~6g,煎汤内服。” ❷ 《本草求真》:“治头面霉疮:肥皂核3~6g,煎汤内服。” ❸ 《药材学》:“治风湿,下痢,疮癣,淋疾等:肥皂核3~6g,煎汤内服。” 食疗 《浙江药用植物志》:“治跌打损伤:肥皂荚种子15~30g,炖猪脚爪,加黄酒,食肉服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