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肉苁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肉苁蓉 【概况】: 异名 肉松蓉(《吴普本草》),纵蓉(《本草经集注》),地精(《石药尔雅》),金笋(《现代实用中药》),大芸(《青海药材》),寸芸(《全国中草药汇编》),迷肉苁蓉(《中药大辞典》)。 基源 为列当科肉苁蓉属植物肉苁蓉和盐生苁蓉的肉质茎。肉苁蓉属全世界约20种,中国约5种。 原植物 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Ma〔C.ambigua(Bunge)G.Beck auct.non Beck〕,又名苁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大芸(内蒙古)。盐生肉苁蓉Cistanche salsa(C.A.Mey.)G.Beck〔C.ambigua(Bunge)G.Beck],又名肉苁蓉(《中药大辞典》)。 历史 肉苁蓉始载于《本经》,列为上品,其后历代本草均有形态、分布、采收和质量的记载。《本草经集注》陶弘景曰:“代郡、雁门属并州(相当今山西大部、内蒙古、河北的一部分及陕西北部)河南(今甘肃西南部黄河以南地区)间至多。今第一出陇西(今甘肃洮县南),形扁广,柔润多花而味甘,次出北国者,形短而少花。巴东建平间亦有,而不如也。 ”《蜀本草》载:“出肃州(今甘肃疏勒河北东、高台以西)禄福县沙中,三月四月掘根,切取中央好者三、四寸,绳穿阴干,八月始好,皮如松子鳞甲。”苏颂曰:“今陕西郡多有之,然不及西羌界(今陕西、甘肃一带)中来者,肉厚而力紧。”《本经》载:“五月五采,五月恐已老不堪,故多三月采之。”综合有关肉苁蓉的产地、形态等的考证,参考《证类本草》的附图,可以认为与现今肉苁蓉相似,惟产地从山西、内蒙古、河北、陕西、甘肃向西北延伸,今已分布到新疆和原苏联。 肉苁蓉药用历史较早,本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国学者对其化学成分,显微和理化鉴别、药理和临床应用进行了较细的研究和记载,由于其药效明显,已收入《中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 形态 多年生寄生草本,高40~160cm。茎肉质肥厚,黄色,圆柱形,下部直径达5~10cm,向上渐变细,基部分2~4枝。 叶鳞片状,螺旋状排列于茎上,黄色至褐黄色,宽卵形至三角状卵形,长0.5~1.5cm,宽1~2cm,茎下部者较密,上部的较稀疏且狭。 圆柱形穗状花序生茎顶端,具多数花;苞片与花冠等长或稍长,每花基部有1大苞片和2枚对称的小苞片;花萼钟形,长1~1.5cm,顶端5浅裂,裂片近圆形;花冠筒状,钟形,长3~4cm,顶端5裂,裂片近半圆形,边缘常稍外卷,淡黄色或淡紫色,干后棕褐色;雄蕊4,2强,基部被皱曲长柔毛;子房椭圆形,基部有密腺,花柱比雄蕊稍长。蒴果卵球形,顶端常具宿存花柱,2瓣开裂;种子小,外面网状,有光泽。花期5~6月,果期6~8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9卷.88页.图版23∶1-5)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225~1150m的荒漠沙丘上。主要寄生于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Bunge和白梭梭H.persicum Bunge ex Boiss.植物的根上。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宁夏和新疆。 盐生肉苁蓉Cistanchesalsa(C.A.Mey.)G.Beck与肉苁蓉的主要区别为:植株高10~45cm,偶见具少数绳束状须根。茎基部直径约3cm。 叶卵状长圆形,长3~6mm,宽4~5mm。穗状花序稍小;花萼长度为花冠的三分之一;花冠筒近白色或淡黄白色,顶端5裂;裂片淡紫色或紫色,干后常保持原色不变;子房卵形。蒴果卵形或椭圆形。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于海拔700~2650m的荒漠草原和湖盆低地及盐碱较重的地方。常见寄生在盐爪爪Kalidium foliatum(Pall.)Moq.、细枝盐爪爪K.gracile Fenzel.凸尖盐爪爪K.cuspidatum(Ung.-Sterb.)Grub.、珍珠柴Salsola passerina Bunge、白刺Nitraria sibiriica Pall.、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Trin.)Nevski、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Pall.)Maxim.。 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伊朗和原苏联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 春、秋均可采收,以3~5月间采者为佳,春季采者通常半埋于沙土中晒干。 秋采者因水分多,不易晒干,须投入盐湖中1~3年后,取出晒干。药材主产于内蒙古巴音淖尔盟、阿拉善盟,甘肃,新疆和田、喀什、克孜勒苏;以内蒙古、甘肃产品质量佳,新疆产品质量次,但产量大。 鉴别 性状 肉质茎扁圆柱形,稍弯曲,长3~20cm,宽2~8cm,厚1.5~4cm;表面暗棕色、灰棕色或黑棕色,密被覆瓦状排列的肉质鳞片,通常鳞片先端已断或鳞片脱落而留有横长的短线状鳞叶痕。 体重,质坚实而硬,微有柔性,不易折断。 断面暗棕色或黑棕色,有淡棕色点状维管束,排列成波状环纹,有时中空。气微,味甜而微苦。以条粗壮、密被鳞片,色暗棕、质柔润者为佳。 显微 茎(直径3cm)横切面:表皮为扁平细胞,外被薄角质量。 皮层为数十列薄壁细胞,外侧10~16列细胞含黄色或淡黄棕色色素;有叶迹维管束散在。中柱维管束排列成波状弯曲的环;木质部导管多数成群;髓射线明显,细胞较大。 髓部呈星状,细胞大,中央细胞有时颓废破碎成空腔。薄壁细胞中充有淀粉粒。 (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349)粉末深棕色,气微,味甘、微苦。 ❸ 纤维大多成束,呈长梭形,末端长尖,直径9~25μm,长99~504μm,壁厚4~9μm,木化,孔沟不甚明显。 理化 肉苁蓉与同属植物肉质茎的薄层色谱取样品粉末2.5g,加无水乙醇25ml,加热回流30分钟,提取3次,合并回流液减压回收至2.5ml,点于硅胶GF254板上,以95%乙醇-1%盐酸(8∶2)为展开剂,展开后,(Ⅰ)置常光下检视;(Ⅱ)用氨熏后,置紫外光灯下检视;(Ⅲ)用改良碘化铋钾试液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471)。 加工炮制 常用的炮制品的肉苁蓉和酒制肉苁蓉。 ❶ 肉苁蓉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❷ 酒制肉苁蓉取肉苁蓉片,加酒拌匀,置密闭容器内,隔水炖至酒被吸尽表面呈黑色或灰黄色,取出,晾干。每肉苁蓉100kg,用黄酒30kg。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酒制肉苁蓉.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盐生肉苁蓉全植物含多种甙类,主要有苯乙烷和苯丙烷型甙:肉苁蓉甙(Cistanoside)A,B,C,D,E,F,G,H,I、毛柳甙(Salidroside)、丁香甙(Syringiin)等[1-5];以及萜类甙:8-羟基牻牛儿醇-1-β-D-吡喃葡萄糖甙、8-表番木鳖酸(8-Epiloganicacid)[6]等。此外尚含一些环烯醚萜类化合物:肉苁蓉素(Cis-tanin)(1)、肉苁蓉氯素(Cis-tachlorin)(2)、6-脱氧梓醇(6Deoxycatalpol)[4,7]。 参考文献 [1]药学杂志(日)1986;106(8)∶721 [2]Chem Pharm Bull 1984:32(8)∶3009 [3] Chem Pharm Bull 1984;32(11)∶3880 [4]Chem Pha rm Bull 1985;33(4)∶1452 [5]药学杂志(日) 1986;106(7)∶562 [6]药学杂志(日) 1983;103(5)∶508 [7]Chem Pharm Bull 1984;32(5)∶1729 【药理】: ❶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可增强阳虚小鼠低下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1],增强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能力[2]。 肉苁蓉水提物的水溶性成分(50mg/kg、100mg/kg)对小白鼠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具有增强的作用,肉苁蓉水溶液50mg/kg或100mg/kg给小白鼠ig能增强脾脏和胸腺重量、增强巨噬细胞吞噬率,增强溶血素和溶血空斑值,同时使腹腔巨噬细胞内的cAMP含量增加,使cGMP含量下降[3]。 参考文献 [1]中医杂志1983;(3)∶221 [2]中成药研究1984;(1)∶34 [3]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12)∶736 [4]上海市中医研究院学报1987∶1(1)∶37 [5]中医杂志1984;7(7)∶63 [6]黑龙江中医药1986;(4)∶52 [7]中医杂志1982;23(9)∶61 [8]中医药信息1987;(2)∶21 [9]中国中药杂志1990;15(6)∶22 [10]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8)∶488 [11]辽宁中医杂志1982;6(3)∶44 [12]中国医学科学院1956年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2),1956∶70 。【药性】:性味 甘、酸、咸,温。 ❶ 《本经》:“甘,微温。” 归经 入肾、大肠经。 功效 补肾,益精,润燥,滑汤。 主治 男子阳痿,女子不孕,带下,血崩,腰膝冷痛,血枯便秘。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治便秘常用12~18g);或入丸剂。 使用注意 胃弱便溏,相火旺者忌服。 ”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油当归,治血虚肠中津液不足之大便秘结。 ❷ 配沉香,治虚秘而汗多,小腹不适。 方选和验方 ❶ 肉苁蓉丸(《医心方》)治男子五劳七伤,阴痿不起,积有十年,痒湿,小便淋沥,溺时赤时黄:肉苁蓉、菟丝子、蛇床子、五味子、远志、续断、杜仲各1.2g。 上7物,捣筛,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平旦服5丸,日再。 ❷ 肉苁蓉丸(《圣济总录》)治下部虚损,腹内疼痛,不喜饮食;肉苁蓉1000g,酒浸3日,细切,焙干,捣罗为末,分1半,醇酒煮作膏,和1半入臼中,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加至30丸,温酒或米饮下,空心食前。 ❸ 润肠丸(《济生方》)治发汗利小便亡津液,大腑秘结,老人,虚人皆可服:肉苁蓉(酒浸,焙)60g,沉香(别研)30g。上为细末,用麻子仁汁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丸,空心用米饮送下。 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50丸,空腹,米饮送下。 ” ” 每服6g,每日3次。 单方应用 ❶ 《本草拾遗》:“强筋健髓:苁蓉、鲜鱼。为末,黄精酒丸服之。” 食疗 ❶ 《古今家庭食疗方法精选》:“治产后大便干燥难行,兼见心悸怔仲、夜寐不宁:桑椹30g,肉苁蓉15~30g,黑芝麻15g,炒枳壳9g。上料水煎1小时后即可。” ” 。【医药家论述】:❶ 缪希雍《本草经疏》:“肉苁蓉,滋肾补精血之要药,气本微温,相传以为热者误也。甘能除热补中,酸能入肝,咸能滋肾,肾肝为阴,阴气滋长,则五脏之劳热自退,阴茎中寒热痛自愈。肾肝足,则精血日盛,精血盛则多子。妇人 久服则肥健而轻身,益肾肝补精血之效也。若曰治痢,岂滑以导滞之意乎,此亦必不能之说也。 ” ” 又苁蓉止泄精遗溺,除茎中热痛以其能下导虚火也。老人燥结,宜煮粥食之。 ” 况此既言补阴,而补阴又以苁蓉为名,是明因其功力不骤,气专润燥,是亦宜于便闭,而不宜于胃虚之人也。 谓之滋阴则可,谓之补火正未必然。” 《别录》除膀胱邪气,亦温养而水府寒邪自除。腰者肾之府,肾虚则腰痛,苁蓉益肾,是以治之。 利,今本皆作痢,是积滞不快之滞下,非泄泻之自利,苁蓉滑肠,痢为积滞,宜疏通不宜固涩,滑以去其著,又能养五脏而不专于攻逐,则为久痢之中气已虚,而积滞未尽者宜之,非通治暑湿热滞之痢疾也。苁蓉为极润之品,市肆皆以盐渍,乃能久藏,古书皆称其微温,而今则为咸味久渍,温性已化除净绝,纵使漂洗极淡,而本性亦将消灭无余,故古人所称补阴兴阳种种功效,俱极薄弱,盖已习与俱化,不复可以本来之质一例论矣。 但咸味能下降,滑能通肠,以主大便不爽,颇得捷效,且性本温润,益阴通阳,故通腑而不伤津液,尤其独步耳。自宋以来,皆以苁蓉主遗泄带下,甚且以主血崩溺血,盖以补阴助阳,谓为有收摄固阴之效。要知滑利之品,通导有余,奚能固涩。《本经》除阴中寒热痛,正以补阴通阳,通则不痛耳。 乃后人引申其义,误认大补,反欲以通利治滑脱,谬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