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羚羊角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羚羊角 中药名。 出《神农本草经》。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 L.等的角。体形中等,身长1~1.4米,肩高,头大,鼻吻膨大,鼻孔亦大,眼大,耳短,四肢细小,蹄低而长,尾细短下垂。全身呈棕色或栗色。 雄兽具角,长于眼眶之上,向后微倾。雌兽无角,仅有短的突起。 药材:完整的角呈长圆形,略呈弓形弯曲,长25~40厘米,基部直径约3厘米,白色或黄白色。除尖端部分外,有10~20个隆起的轮脊,幼枝较少。 尖部光圆,弯锥形,嫩枝透视有血丝或呈紫黑色,无裂纹,质老的有纵裂纹,无黑尖。角基部圆形,有骨塞,约占全长的一半。骨塞圆形,坚硬而重,表面有凸出的顺纹与角内面合槽,颇坚固,自横截面视之,其接合处呈不规则的锯齿状。将骨塞除去后,角之下半段为筒形,中空,有细孔直通尖上,习称“通天眼”,近光可透视。 质坚硬。以质嫩、色白、光润、有血丝、无裂纹者为佳。 羚羊角片:除去骨塞,入水中浸渍后,捞出,去筋,镑成纵向薄片,晾干。羚羊角粉:除去骨塞,锉碎,研成细粉。咸,寒。入肝、心经。 平肝熄风,清热镇惊,解毒。治热病神昏痉厥,谵语发狂,头痛眩晕,惊痫搐搦,目赤翳膜。 《神农本草经》:“主明目,益气起阴,去恶血下注,安心气。”《名医别录》:“疗伤寒时气寒热,热在肌肤,湿风热毒伏在骨间,除邪气惊梦,狂越僻谬,及食噎不通。”《本草纲目》:“羚羊角,入厥阴肝经。肝开窍于目,其发病也,目暗障翳,而羚羊角能平之。 肝主风,在合为筋,其发病也,小儿惊痫,妇人子痫,大人中风搐搦,及经脉挛急,历节掣痛,而羚羊角能舒之。魂者肝之神也,发病则惊骇不宁,狂越僻谬,而羚羊角能安之。血者肝之藏也,发病则瘀滞下注,疝痛毒痢,疮肿瘰疬,产后血气,而羚羊角能散之。 相火寄于肝胆,在气为怒,病则烦懑气逆,噎塞不通,寒热,及伤寒伏热,而羚羊角能降之。” 羚羊角的角蛋白含硫只有1.2%,是角蛋白中含硫最少者之一。药理研究表明:羚羊角外皮浸出液能降低小鼠朝向性运动反应,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煎剂能降低咖啡因所致蟾蜍及小鼠的惊厥率。羚羊角煎剂对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引起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灌胃后2小时体温开始下降,6小时后逐渐恢复。羚羊角外皮浸出液,能增加动物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有镇痛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