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美人蕉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美人蕉根 【概况】: 异名 木蕉(《生草药性备要》),虎头蕉(《本草纲目拾遗》)、观音姜(《南宁市药物志》),小芭蕉(《四川中药志》)。 基源 为美人蕉科美人蕉属植物美人蕉的干燥根茎。美人蕉属全世界约55种;中国原产的美人蕉1种,药用。此外引入种植的约8种,大部供庭园观赏用。 原植物 美人蕉Canna indica L.(C.chinensis Willd.) 历史 《植物名实图考》引《枫窗小牍》谓:“广中美人蕉大都不能过露节,唯郑皇后宅中鲜芪倍常,盆盎溢坐,不独过冬,更能作花。”又引群芳谱谓:“美人蕉产福建福州府者,其花四时皆开,深红照眼,经月不谢,中心一朵,晓生甘露。”按其叙述及附图应为本种。 形态 植株全部绿色,高可达1.5m,有粗壮的根茎。叶片卵状长圆形,长10~30cm,宽达10cm。总状花序疏花;略超出于叶片之上;花红色,单生;苞片卵形,绿色,长约1.2cm;萼片3,披针形,长约1cm,绿色而有时染红;花冠管长不及1cm,花冠裂片披针形,长3~35cm,绿色或红色;外轮退化雄蕊3~2枚,鲜红色,其中2枚倒披针形,长3.5~4cm,宽5~7mm,另一枚如存在则特别小,长1.5cm,宽仅1mm;唇瓣披针形,长3cm,弯曲;发育雄蕊长2.5cm,花药室长6mm;花柱扁平,长3cm,一半和发育雄蕊的花丝连合。蒴果绿色,长卵形,有软刺,长1.2~1.8cm。 花果期3~12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599页.图8027) 生境与分布 中国南北各地常有栽培。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挖根茎,去净茎叶,晒干或鲜用。 【化学】: 根茎含淀粉、脂肪、生物碱、树胶。叶含挥发油及绿原酸。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72 【药理】: ❶ 保肝作用 小鼠ig1∶5本品煎剂15ml/kg,给药5d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有预防作用,给药8d有治疗作用,均能显著加速中毒小鼠血清溴磺酞钠的清除。 提示煎剂对四氯化碳肝损伤有保护作用[1]。 该酚性提取物对不结扎胆囊管的麻碎犬也有利胆作用。而阿托品此时无效,提示其利胆作用不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所引起。 给药后胆汁中胆红素含量略有增高,说明本品不是一个水利胆剂[2]。 ❹ 对血压的影响 麻醉犬iv1∶10煎剂1ml/kg,血压随即下降,1~4min降至最低点,然后逐步回升,10min左右恢复正常[1]。 毒性 小鼠ig煎剂400g(生药)/kg(相当于临床用量的200倍)未出现毒性反应,同等剂量ip,观察24h无死亡。 大鼠ig1∶5或1∶2煎剂0.7ml/kg,连续4wk,其体重、血象、肝肾功能及主要器官的组织学检查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1]。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通讯1979;(12)∶22 [2] 药学通报 1983;8(3)∶34。 【药性】: 性味 苦,寒。 ❶ 《生草药性备要》:“涩,寒。” 主治 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久痢,咯血,血崩,白带,月经不调,疮毒痈肿。 ❶ 《生草药性备要》:“退热毒,敷大疮,又利小水。” ”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重庆草药》:“治小儿肚胀发热:小芭蕉头花叶、过路黄各等份。生捣绒,炒热,包肚子。” 单方应用 中草药通讯 1972;(4):“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取美人蕉鲜根60~120g(最大量不超过250g)。水煎1次,早晚分服,20天为1疗程。服药时忌吃鱼虾、辛辣和荤菜、荤油。 ” 食疗 ❶ 《四川中药志》:“治红崩:小芭蕉头、映山红。炖鸡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