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罗兰之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罗兰之歌 法国中世纪英雄史诗。 4000余行。约成书于1066年,是根据关于罗兰的英雄传说创作的。作者主要是游吟艺人,经过基督教教会文人的加工而成。写8世纪时,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在西班牙同阿拉伯人作战,阿拉伯大食首领马尔西遣使求降。 查理接受他外甥罗兰伯爵的意见,派罗兰的继父甘尼仑去进行谈判,甘尼仑认为此行甚险,对罗兰怀恨在心并阴谋报复。于是同阿拉伯人勾结,要马西理在查理班师回国时,偷袭其后卫部队。 按甘尼仑的意见,罗兰作后卫部队的主将。在回国途中路经比利牛斯山隆世谷时,突然遭到敌军包围。 罗兰率军奋战,其战友奥利维要他吹号角求援,被他拒绝。由于寡不敌众,伤亡惨重,最后只好吹起号角求救,但为时已晚,在消灭了无数敌军之后,罗兰与他率领的两万法军全部壮烈牺牲。后查理大帝为罗兰复仇,消灭了敌人,处死了叛徒。长诗以鲜明的笔触,刻画了一个抵抗外族、忠于祖国的英雄罗兰,使他成为法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为了适应当时历史形势需要,突出罗兰的爱国主义,而改变了某些历史原貌,将查理大帝778年由西班牙回国时受法兰克部落的土著居民巴斯克人袭击,改变为阿拉伯人背信弃义。人民的幻想还创造了叛徒甘尼仑这个形象。 恩格斯在《法德历史材料》中指出查理大帝体现了法兰西新兴封建阶级统一国家的象征和理想。11世纪末,骑士制度首先在法国形成,罗兰的英雄形象适应了封建阶级上升时期的政治需要,也符合人民保卫国家的愿望,所以在民间广泛流传,影响很大。 长诗在艺术上很有民间说唱文学的特色。用诺尔曼语写成,每行10个音节,尾音相谐,无韵。这是游吟艺人演唱的结果。诗中常用重叠法(三叠式)与对比法(人物对比鲜明),形象鲜明突出,并有细致的心理描写,在艺术上具有很高成就,对法国文学和欧洲文学都产生了影响。 德国《罗兰之歌》、西班牙英雄史诗《熙德》都是在其影响下产生的。 有杨宪益的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出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