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紫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紫铆 【名称出处】:《中国民族药志》 【概况】: 异名 迈掀(云南傣语),麻路子(藏语)。 基源 为豆科紫铆属植物紫铆的种子及树皮中胶状物。紫铆属有3种,其中2种供药用。 原植物 紫铆Butea monsperma(Lamk.)Taubert 形态 乔木,高10~17m,枝条被灰色或棕色绢状短柔毛。单数羽状复叶,小叶3枚,叶片革质,小叶阔卵状菱形,长10~16cm,宽7.5~12cm,顶端圆形,常微凹,基部斜圆形,顶生小叶较小,侧生小叶较大,上面近于无毛,有光泽,下面密被绢毛,网状脉明显,托叶小,外弯,被短柔毛,小托叶,钻形,花大排成总状花序,顶生、腋生或生于没有叶的枝的节上,苞片线状披针形,早落,花萼阔钟状,长约13mm,萼齿尖,上部2裂齿合生,被柔毛。 花冠橙红色,外面密被银色绒毛,花瓣近相等,旗瓣卵形,急尖,阔2.5cm,龙骨瓣半圆形,有喙;雄蕊10,二体(9+1)。荚果扁长椭圆形,长15~22cm,阔4~5cm,被银色绢毛,基部骤然狭窄为子房柄,下部薄或翼状不裂,上端具1枚种子并沿种子周围裂开。花期3~4月,果期5~7月。(图见《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659页.图639)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300m以下的山地林中或路边林缘。 分布于中国云南;印度、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越南也有。 。【化学】:从种皮中分离得到脲基甲酸(Allophanic acid)以及它的衍生物2-羟基-ω-甲基脲基甲酸(2-Hydroxy-ω-methylallophanic acid)[1]。 从它的豆荚中得到一种新的亚胺,即紫铆亚胺(Palasimide)[2]。从它干燥的花中得到多种黄酮,其中包括紫铆春(Butrin)和异紫铆春(Isobutrin)以及四种氨基酸[3]。最近又从紫铆种皮中分到两个新化合物,分别为15-羟基二十五烷酸(15-Hydroxypenfacosanoic acid)和1-Carbomethoxy-2-carbomylhydrazine[4]。 茎皮含美狄紫檀素(Medicarpin)、羽扇豆烯酮(Lupenone).羽扇豆醇(Lupeol)、谷甾醇、5-甲氧基染料木素(5-Methoxygenistein)和樱黄素(Prunetin)[5]。 参考文献 [1] CA 1988;109:89756r [2] CA 1990;113:168964t [3] CA 1991;115:228319q [4] CA 1991;115:131988u [5] CA 1993;118:35704q。【药性】: 性味 《藏药标准》:“苦、甘,凉。” 功效 驱虫,收黄水,止痒。 主治 用于“生乃”病,“黄水”病,皮肤搔痒。 用法用量 0.5~1.5g。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七味齐当嘎散(《中国民族药志》)治蛔虫病,蛲虫病,皮肤搔痒:齐当嘎、黄葵子各200g,紫铆子、马蔺子、大蒜(焖煅)、结血蒿(焖煅)各100g。 共粉碎成细粉,再与另研极细粉的麝香1g混匀。每次2~3g,空腹顿服。 外用治蛲虫,以棉球蘸药粉,塞入肛门内,皮肤痒则用药粉调油擦患处。 共粉碎成细粉,加入另研的麝香极细粉1g,混匀,水泛丸,丸重0.25g,阴干。每服4~6丸,于午饭后及睡前服。 单方应用 《中国民族药志》:“治皮肤病:紫铆子,捣碎揉擦患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