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紫葳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紫葳根 【名称出处】:《日华子本草》 【概况】: 异名 凌霄花根(《圣济总录》),紫葳(《植物名实图考》),又名苕花(《本经》)。 基源 为紫葳科凌霄属植物凌霄的根。凌霄属全世界有2种,1种产北美洲,另1种产中国和日本。 均可供药用。 原植物 凌霄Campsis grandiflora(Thunb.)Loisel.ex K.Schumann(Bignonia grandiflora Thunb.)堕胎花(云南),白狗肠(广西),搜骨风(四川),藤五加(贵州),过路蜈蚣(湖南),接骨丹(湖北),九龙下海(江西),五爪龙(江苏),上树龙(安徽)。 历史 本品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纲目》载:“俗谓赤艳曰紫葳,此花赤艳,故名。附木而上,高数丈,故曰凌霄。”《图经本草》载:“今处处皆有,多生山中,人家园圃亦或种莳之,初作藤,蔓生依大木,久延引至巅,其花黄赤,夏中乃盛……。今医家多采花干之。”(《纲目》)云:“凌霄野生,蔓长数尺,得木而上即高数丈,年久者藤大如杯,春初生枝,入妇人血崩风毒药……。”一枝十数叶,尖长有齿,深青色,自夏至秋开花,一枝十余朵,大如牵牛花,而头开五瓣,赭黄色,有细点,深秋更赤,八月结黄如豆荚,长3寸许,其子轻薄如榆仁、马兜铃仁……。”根据以上形态描述,与现在的凌霄花完全相同。 (《中国药典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版均收载) 形态 攀援藤本;茎木质,表皮脱落,枯褐色,以气生根攀附于它物之上。叶对生,为单数羽状复叶;小叶7~9枚,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顶端尾状渐尖,基部阔楔形,两侧不等大,长3~6cm,宽1.5~3cm,侧脉6~7对,两面无毛,边缘有粗锯齿;叶轴长4~13cm;小叶柄长5mm。 顶生疏散的短圆锥花序,花序轴长15~20cm。花萼钟状,长3cm,分裂至中部,裂片披针形,长约1.5cm。花冠内面鲜红色,外面橙黄色,长约5cm,裂片半圆形。雄蕊著生于花冠筒近基部,花丝线形,细长,长2~2.5cm,花药黄色,个字形著生。 花柱线形,长约3cm,柱头扁平2裂。蒴果顶端钝。 花期5~8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69卷.图版1,图1-3) 生境与分布 各地均有栽培,宜温暖湿润环境。分布于长江流域各地,以及河北、陕西、山东、福建、台湾、河南、广东、广西。。 【生药】: 采集 全年可挖根。 药材产于江苏、浙江。 鉴别 根长圆柱形,表面土黄色或土红色,有纵皱纹,并有稀疏支根与支根断痕。 断面纤维性、有丝状物,外围为棕色,中心为淡黄色。 。【药性】: 性味 《全国中草药汇编》:“苦,凉。” 功效 活血散瘀,解毒消肿。 主治 痈肿疮毒,牙痛,痢疾。《全国中草药汇编》:“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骨折,脱臼,急性胃肠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凌霄花根丸(《圣济总录》)治大肠虚冷风秘:凌霄花根(去皮,洗,焙)90g,乌药(锉)、人参各15g,皂荚子50枚。 上4味,捣罗为散,炼蜜丸,如绿豆大。每服10~15丸,温水下,每日2次。 ❷ 苏医《中草药手册》:“治风湿关节痛,半身不遂:紫葳根、抱石莲、络石藤、白毛藤各6g。水煎服。” 半岁以内每次服5~10ml,半岁以上每次服20~30ml。日服2次,温服。 ” 单方应用 ❶ (《圣济总录》):“治风腰脚不随:紫葳根(炙、锉),捣罗为散。每服4g,空心温酒调下。”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