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瞿昙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僧院名刹部 > 名寺 > 瞿曇寺 瞿曇寺 qūtánsì 座落於青海樂都縣城南四十里之山溝内。明洪武間建。永樂、洪熙、宣德間均加修葺。清乾隆間復修。寺建於長方形土築壇城中,佔地約十三畝,分前中後三進院落。主要建築有山門、金剛殿、瞿曇殿、寳光殿、隆國殿、御碑亭、壁畫廊、大小鐘鼓樓、蓮花寳塔、小佛殿、經堂等。壁畫廊有明代巨幅彩色壁畫,面積三千六百平方尺,繪佛祖釋迦牟尼一生故事,極爲珍貴。寺存碑志,載其事。參閱清·楊應琚《西寧府新志·祠祀志·寺觀》、許公武《青海誌略·寺院》。 瞿昙寺佛教寺院。在青海省乐都县县城南约20公里处的山沟里。始建于元朝末年,明太祖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特赐寺额曰“瞿昙”,从此得名。整个建筑群系典型官式宫殿,从山门开始的中轴线上建有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等大建筑,左右两边配有碑亭、壁画廊、大小钟鼓楼等小型建筑。51间壁画廊的彩色巨幅壁画最负盛名,以连环画形式反映释迦牟尼生平故事的作品生动传真。该寺在周围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土族信众中影响颇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瞿昙寺 瞿昙寺佛寺。在今青海乐都县城南21公里的马圈沟口。据碑记载,明以前该地即有寺院。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赐“瞿昙寺”匾,为寺定名。此后,明朝七个皇帝为该寺下达敕、谕各一道,诰命二道,立御制碑五通; 封大国师、国师、都纲各一名; 颁大金印一枚,镀金银印一枚,象牙图章二方,铜印一枚; 赐铜花瓶、安灯、香炉和钟、鼎、佛像、袈裟等。现存宫殿式建筑从山门起,中轴线上有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等殿宇,左右有碑亭、壁画廊、钟鼓楼等。其中51间壁画廊的彩色壁画,以连环画方式绘释迦牟尼一生故事,场面宏大,技艺精湛,著称于世。该寺原每年农历正月、六月举行观经晒佛会。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乐都西来寺 夏宗寺 ☛ 瞿昙寺 瞿昙寺佛寺。在今青海乐都县城南21公里的马圈沟口。据碑记载,明以前该地即有寺院。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朱元璋赐“瞿昙寺”匾,为寺定名。此后,明朝七个皇帝为该寺下达敕、谕各一道,诰命二道,立御制碑五通; 封大国师、国师、都纲各一名; 颁大金印一枚,镀金银印一枚,象牙图章二方,铜印一枚; 赐铜花瓶、安灯、香炉和钟、鼎、佛像、袈裟等。现存宫殿式建筑从山门起,中轴线上有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等殿宇,左右有碑亭、壁画廊、钟鼓楼等。其中51间壁画廊的彩色壁画,以连环画方式绘释迦牟尼一生故事,场面宏大,技艺精湛,著称于世。该寺原每年农历正月、六月举行观经晒佛会。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乐都西来寺 夏宗寺 ☛ 瞿昙寺 瞿昙寺位于青海省乐都县南20公里的山沟中。该地明代以前就有佛教寺院,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敕赐“瞿昙”金匾。建筑面积约一万平方米,由三进院落组成,依势升高,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等。左右两侧有碑亭、钟楼、鼓楼、壁画长廊等作陪衬。建筑高低错落有致,气势宏伟。金刚殿为单檐歇山顶,采用梁柱结构,不施斗拱。瞿昙殿重檐歇山顶,前设半敞式抱厦,其他三面皆为封闭式回廊,布局较为特殊。宝光殿和隆国殿四周均设明廊,后者殿前还伸出一平台。半敞式壁画廊自隆国殿两侧环绕中后院一周,共50余间,用连环画方式画出释迦牟尼一生事迹,场面宏大,内容丰富,绘画技艺精湛,是瞿昙寺的珍遗艺术品。瞿昙寺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塔尔寺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瞿昙寺 瞿昙寺瞿昙寺位于乐都县南约20公里处。始建于1387年(明代洪武二十年),全部建成在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该寺寺名匾额“瞿昙寺”为明帝朱元璋亲笔书写。该寺是中国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汉式宫廷建筑,是国务院1982年2月公布的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 西海郡故城遗址 马厂塬遗址 ☛ 瞿昙寺 瞿昙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藏传佛教寺院。位于瞿昙乡瞿昙村。元代已有寺。因该寺住持三罗喇嘛拥戴明王朝,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赐“瞿昙”金书匾额,遂名。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颁授三罗之侄班丹藏卜“灌顶净觉弘济大国师”衔,并赐山场、园林、牲畜,增修寺宇。明仁宗、宣宗时又加扩建,遂成宏大规模。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曾募捐修葺瞿昙殿。1944年寺受地震破坏,后经寺僧募资,修缮了瞿昙殿、隆国殿、宝光殿、东西廊房。1984—1985年修建了寺院防洪坡,次年对寺殿作全面修缮。瞿昙寺是保存较完整的汉式古建筑群,坐落于呈正方形的城堡内,占地27万平方米。建筑布局总体上对称,细部不尽对称。中轴线上有外院山门,中院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后院隆国殿等,两侧有配殿、碑亭、大小钟鼓楼、佛塔、壁画廊等。瞿昙殿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前檐部分有乾隆四十七年添建的抱厦三间,左、右、后三面设暗廊,为比较典型的喇嘛寺院格局。各殿佛像,千百姿态、栩栩如生。须弥座石雕十分精致,其中象背云鼓石座尤称奇特,高逾两米,一石象俯卧莲花座上,鼻衔花枝,回首顾盼,背驮香炉,缭绕烟云中托一皮鼓,造型极生动。自金刚殿两侧至隆国殿两侧,有50余间半壁式画廊,其中28间布满工笔重彩壁画,绘有释迦牟尼本生故事,场面之大,画工之精,为它处少见。寺内还保存了明代御制碑刻、皇帝万岁碑、匾额、铜钟、金银铜钹、七星擢花宝刀、印鉴等珍稀文物。 ☚ 4. 乐都县 柳湾墓地 ☛ 瞿昙寺位于青海乐都县南约20公里的山沟中的一座喇嘛教寺院。1393年朱元璋御赐“瞿昙”金匾,以后历代皇帝也多有赐匾额、修佛堂、立碑记、封国师、赐印诰等。依山而建,规模宏阔,是中国西北地区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寺院。中轴线上建有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等高大建筑。两边有碑亭、壁画廊、大小钟鼓楼等。文物中以壁画最珍贵,有51间壁画廊,其中有用连环画的方式绘出释迦牟尼一生故事,场面大、画艺精,为之一绝。 瞿昙寺佛教寺院。位于青海省乐都县马圈沟口,北距县城20千米。据寺内现存《永乐敕谕碑》记载,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明太祖应归顺的喇嘛三罗藏所请敕建,并亲自敕赐寺额“瞿昙寺”。“瞿昙”乃梵文译音,为佛祖释迦牟尼的姓氏和尊称。寺院背依罗汉山,面临瞿昙河,雪山碧水,景色幽静。整个建筑群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为典型的明式宫殿。从山门起的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金刚殿,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等大型佛殿,左右两侧还有御碑亭、回廊、宝塔、配殿、经堂、大小钟鼓楼等小建筑。寺院两侧有51间壁画走廊,其中28间布满巨型彩色壁画,总面积达400平方米。壁画以连环画方式表现了释迦牟尼一生的故事,采用天然矿石颜料绘制而成。虽经历500余年风尘,仍鲜艳夺目,清晰如初,实属罕见的古代壁画珍品。寺内现存的珍贵文物还有“七星摺花宝刀” 、“大明钹” 、大明宣德铜钟,以及明代皇帝赐给寺院的玺印等。瞿昙寺198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瞿昙寺藏传佛教寺庙。位于乐都县南40里。洪武二十四年(1391),西宁僧人三罗喇嘛主持修建。初仅佛堂一座。后经多次扩修始具规模。寺坐西朝东,占地41亩,坐落在一正方形城堡内,形制与北京故宫相仿,故有俗谚称“走了瞿昙寺,北京再甭去”。寺内院落重叠,亭台错落,疏密有致。红墙青瓦,浑然一体。前院有碑刻4方,2方为明成祖朱棣御制碑文,2方为明宣宗朱瞻基御制碑文。继进为金刚殿和瞿昙寺殿。瞿昙寺殿是寺中现存最早建筑物,洪武二十五年(1392)落成。上悬明太祖朱元璋御赐“瞿昙寺”匾额。中院主体建筑为“宝光殿”。建于永乐十六年(1418)。规模大于瞿昙寺。内供一佛,相传为活佛尸身,贴以黄金。后院为“隆国殿”,宣德(1426—1435)年间建,耸立于寺院最高处台基上,占地912平方米,为全寺最大建筑物。庄严肃穆而又富丽堂皇。殿内有连座4层的“泉神堂”,僧人可从堂中取水,风格独特。寺的两厢有72间走水厅(实仅51间),其中28间布满巨幅彩色壁画。画廊从金刚殿起,经大小钟鼓楼,过隆国殿恰好绕中、后院一周,为寺中最富特色之建筑。寺内珍贵文物甚多,有七星摺花宝刀、大明钹、铜钟、皇帝御赐玺印及铜安灯、铜花瓶、铜盆等物,俱为明代遗物。盛时有喇嘛200余人。每年正月、六月举行观经晒佛会。现为全国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瞿昙寺青海省现存明代早期建筑群。位于乐都县南20公里。明太祖时创造,经两次扩建成现有规模。主建筑有天王殿、瞿昙殿、宝光殿、四经堂、喇嘛塔、隆国殿及大、小钟鼓楼等。建筑古朴,造像精美,壁画生动细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