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紫苏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紫苏苞 【概况】: 异名 鸡冠紫苏(贵州、四川),皱叶白苏、皱紫苏(《拉汉药用植物名称和检索手册》)。 基源 为唇形科紫苏属植物回回苏和野生紫苏的宿萼。 原植物 回回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var.crispa(Thunb.)Hand.-Mazz.[Ocimum crispum Thunb.;P.frutescens(L.)Britt.var.nankinensis Britt.;P.frutescens vat.crispa Deane ex Bailey;P.criispa Tanaka]和野生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var.acuta(Thunb.)Kudo 形态 一年生草本。 茎高0.3~2m,绿色或紫色,密被长柔毛。 叶片宽卵形或圆卵形,长7~13cm,上面被疏柔毛,下面脉上被贴生柔毛;叶缘具狭而深的锯齿;叶柄长3~5cm,密被长柔毛。轮伞花序2花,组成顶生和腋生、偏向一侧,密被长柔毛的假总状花序,每花有1苞片;花萼钟状,下部被柔毛,有黄色腺点,基部一边肿胀,上唇宽大、3齿,下唇2齿,披针形,内面喉部具疏柔毛;花冠紫红色或粉红色至白色。长3~4mm,上唇微缺,下唇3裂。 小坚果近球形,直径0.8~12mm,表面棕色或棕褐色。(图见《中药志》.3册.第2版.638页.图408) 生境与分布 中国各地栽培。 野生紫苏余项参见“紫苏叶”条。 。【生药】: 采集 秋季采收,将紫苏或白苏全株拔起,切取根头,抖净泥沙,晒干。 药材产于四川、湖南、江苏等地。 鉴别 根头上有细根,但末端多已折断,地上茎干长约3~5cm,自切口的断面可见白色髓心。 有紫苏香气,但不甚浓。以茎老、头大、细根少、气香者为佳。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洗净,用水润软,切片,晒干。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回回苏[P.frutescens(L.)Britt.var.criispa(Thunb.)Hand.-Mazz.]含挥发油0.5%,主要为紫苏醛约55%,d-柠檬烯约20%~30%,α-蒎烯以及异白苏烯酮等。 另全草还含精氨酸、枯酸(Cumiicacid)、矢车菊素-3-(6-对香豆酰-β-D-葡萄糖甙)-5-β-D-葡萄糖甙。此外还含榄香素、紫苏酮、紫苏红色素及腺嘌呤。紫苏(P.frutescens(L.)Britt.)全草含挥发油,种子油中含L-紫苏醛(L-Perilladehyde)、白苏烯酮(Egomaketone)、松茸醇(Matsutake alcohol)和L-芳樟醇。种子含脂肪油,主为甘油三亚油酸(Linolein)和甘油三棕榈酸酯(Palmitin)。变种的油中含异戊基-3-呋喃甲酮(Isoamyl-3-furyl ketone)、紫苏醛(Perillaldehyde)、蒎烯、d-柠檬烯、l-芳樟醇、莰烯、薄荷醇、薄荷酮、紫苏酮(Perillaketone)、二氢紫苏醇(Dihydroperilla alcohol)、丁香酚、榄香素(Elemicin)、丁香烯等。另还含有谷甾醇、油菜甾醇、豆甾醇等。 参考文献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453 。【药性】: 性味 《滇南本草》:“辛,温。” 归经 《四川中药志》:“入肺、脾二经。” 功效 除风散寒,祛痰降气。 主治 ❶ 《滇南本草》:“洗疮,去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外用:煎水洗。 使用注意 《四川中药志》:“体虚无外感者忌用。” 。【医药家论述】: 张璐《本经逢原》:“亡血家大虚,及妊娠产妇发散,用紫苏苞最佳,取其气味皆薄,而无过汗伤中之患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