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紫苏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紫苏梗 中药名。 见《本草蒙筌》。别名:紫苏茎、苏梗、紫苏杆。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var.cirspa(Thunb.)Hand.-Mazz.、尖紫苏P.frutescens(L.)Britt.var.acuta(Thunb.)Kudo等的茎。原植物见“紫苏叶”条。 秋末割取地上部分,除去小枝、叶片及果实,晒干。或在夏末采收苏叶时,切下粗梗晒干。 前者称为“老苏梗”,后者称为“嫩苏梗”。老苏梗:呈方柱形,有槽。 长0.3~1.0米,中部直径约0.7~1.3厘米。 表面紫棕色或淡棕色。具纵沟及顺纹,上有稀疏的柔毛。分枝对生,或已除去。 上部分枝常残留花萼或果实。质硬体轻,黄面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或中空。嫩苏梗:色淡或青绿色,质松,髓部较大。以老而粗状,外皮紫棕色、分枝少、香气浓者为佳。 产湖北、江苏、河南、四川、广西、山东、广东、浙江、河北、山西等地。同属植物白苏P.frutescens(L.)Britt的茎(白苏梗)在江苏、四川等地与紫苏梗同等使用,并通称苏梗。 除去杂质,用水浸泡后,润透,切片,晒干。味辛甘,性微温。入脾、胃、肺三经。 理气,舒郁,止痛,安胎。治气郁,食滞,胸膈痞闷,脘腹疼痛,胎气不和。《本草蒙筌》:“下诸气略缓,体稍虚者宜用。”《本草图经》:“宣通风毒。”内服:煎汤,4.5~9克。 治伤寒胸中痞满,心腹气滞,不思饮食,紫苏茎(锉)30克,陈橘皮(汤浸去白,焙)60克,赤茯苓(去黑皮)45克,大腹皮(锉)、旋覆花各30克,半夏(汤洗7遍,焙)15克。上6味,细切如麻豆大,每服15克,水一盏半,入生姜0.3克(拍碎),枣3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圣济总录》苏橘汤)。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