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紫苏梗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紫苏梗 【名称出处】:《本草蒙鉴》 【概况】: 异名 紫苏茎(《雷公炮炙论》),苏梗(《药品化义》),紫苏杆(《湖南药物志》)。 基源 为唇形科紫苏属植物紫苏和野紫苏花开子熟后的干燥茎。 原植物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和野紫苏Perilla frutiscens(L.)Bntt.var.acuta(Thunb.)Kudo 余项参见“紫苏”条。 。【生药】:采集 秋末割取地上部分,除去小枝、叶片及果实,晒干。 或在夏末采收苏叶时,切下粗梗晒干。前者称“老苏梗”,后者称“嫩苏梗”。 药材产于湖北、江苏、河南、四川、广西、山东、广东、浙江、河北、山西。 鉴别 老苏梗茎方柱形,有槽,长0.3~1m,中部直径0.7~1.3cm;表面紫棕色或淡棕色,具纵沟及顺纹,上有稀疏的柔毛,分枝对生,上部分枝常残留花萼或果实。 质硬体轻,断面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或中空。气微香,味淡。 嫩苏梗色淡或青绿色,质松,髓部较大。以外皮色紫棕、有香气者为佳。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药理】:紫苏梗水煎醇提注射液(2g/ml)0.05、0.1、0.2和0.3mlip,能激发小鼠子宫内膜碳酸酐酶的活性,且随剂量增加而增加,并促进子宫内膜腺体的增长,与孕酮具有相同作用。 参考文献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1990;11(2):121 【药性】: 性味 辛、甘,微温。 ❶ 《纲目》:“辛,温。” 归经 《药品化义》:“入脾,胃,肺三经。” 功效 理气,舒郁,止痛,安胎。 主治 气郁,食滞,胸膈痞闷,脘腹疼痛,胎气不和。 ❶ 《本草图经》:“宣通风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g。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藿香,治胃气不和、胸闷纳少、泛呕欲吐、伤暑吐泻。 ❷ 配香附,治肝气犯脾之胸胁胀闷,脘腹疼痛及妊娠呕吐、腹胀。 ❹ 配姜半夏、陈皮、治孕妇胎气不和,胸闷恶心。 ❻ 配陈皮、砂仁,治胸闷腹胀、胎动不安。 ❽ 配香附、陈皮,治气滞胸闷者。 方选和验方 ❶ 苏橘汤(《圣济总录》)治伤寒胸中痞满,心腹气滞,不思饮食:紫苏茎(锉)30g,陈橘皮(汤浸白皮,焙)60g,赤茯苓(去黑皮)45g,大腹皮(锉)、旋覆花各30g,半夏(汤洗7遍,焙)15g。上6味,细切如麻豆大,每服10g,水150ml,入生姜0.3g(拍碎),枣3枚(擘破),同煎至100ml,去滓,温服。 ❸ 紫苏散(《赤水玄珠》)治风毒脚气,腹内痰恶、脚重浮肿:紫苏梗、木通、桑白皮、茴香各30g,枳壳60g,羌活、独活、荆芥穗、木瓜、青皮、甘草各15g,大腹子10个。为末,每服9g,加生姜3片,葱白1茎。水煎服。 ❹ 紫苏流气饮(《医宗金鉴》)治肾气游风:紫苏梗、黄柏、木瓜、槟榔、香附、陈皮、川芎、姜厚朴、白芷、制苍术、乌药、荆芥、防风、甘草、独活、枳壳各等份。 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 ”。【医药家论述】: ❶ 贾所学《药品化义》:“苏梗,能使郁滞上下宣行,凡顺气诸品惟此纯良。其性微温,比枳壳尤缓。病之虚者,宽胸利膈,疏气而不迅下,入安胎饮,顺气养阴,入消胀汤,散虚肿满。” 盖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浊气归心,肝主血而心主脉,血脉疏通,则食饮自化。《经》云,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下血,通其络脉,使血有所归,则吐下自止。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