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积雪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积雪草 中药名。 出《神农本草经》。别名:连线草,崩大惋,土细辛,落地梅花,大马蹄草等。 为伞形科植物积雪草Centella asiatica(L.)Urban的全草或带根全草。多年生匍匐草本。 茎光滑或稍被疏毛,节上生根。单叶互生,叶片圆形或肾形,直径2~4厘米,边缘有钝齿,上面光滑,下面有细毛;叶有长柄,长1.5~7厘米。伞形花序单生,伞根生于叶腋,短于叶柄;每一花梗的顶端有花3~6朵,通常聚生成头状花序,花序又为2枚卵形苞片所包围。花萼截头形;花瓣5,红紫色,卵形;雄蕊5,短小,与花瓣互生;子房下位,花柱2,较短,花柱基不甚明显。双悬果扁圆形,光滑,主棱和次棱同等明显,主棱间有网状纹相连。 花期夏季。多生于路、沟旁或田埂边稍潮湿而肥沃的土地。分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四川、湖北、贵州、云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夏、秋采收,去净泥杂,晒干。干燥的全草多皱成团,根圆柱形,长3~4.5厘米,直径1~1.5毫米,淡黄色或灰黄色,有纵皱纹。茎细长、弯曲、淡黄色,在节结处明显的细根残迹或残留之细根。叶多皱缩,淡绿色,圆形或肾型,经2~4厘米,边缘有钝齿,下面有细毛。 叶柄长1.5~7厘米,常扭曲,基部具膜质叶鞘。气特异,味微辛。江苏、浙江等地以本品作“落得打”使用。味苦辛,性寒。 入肝、脾、肾经。清热利湿,消肿解毒。 治痧气腹痛,暑泻,痢疾,湿热黄疸,砂淋,血淋,吐、衄、咳血,目赤,喉肿,风疹,疥癣,疔痈肿毒,跌打损伤。内服:煎汤,9~15克(鲜者15~30克);或捣汁。 外用:捣汁涂或捣敷。虚寒者不宜。 ❶ 治湿热黄疸:积雪草30克,冰糖30克。 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❷ 治中暑腹泻:积雪草鲜叶搓成小团,嚼细开水吞服1~2团(《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捣烂绞汁和冰糖30克,1次炖服(《闽东本草》)。 ❼ 治乳痈初起:积雪草茎叶和槟榔衣1个。酒煎服(《岭南采药录》)。 ❿ 治咽喉肿痛:鲜积雪草60克。洗净,放碗中捣烂,开水冲出汁,候温,频频含咽(《江西民间草药》)。 ⑾治百日咳:积雪草90克,瘦猪肉30克。同煎1小时,分2次服,连服数天。 ⑿治咳血、吐血、鼻出血:鲜积雪草60~90克。 水煎或捣汁服(《福建中草药》)。积雪草含多种α-香树脂醇型的三萜成分,其中有积雪草甙、参枯尼甙、异参枯尼甙、羟基积雪草甙、玻热模甙、玻热米甙和玻热米酸等。此外,尚含内消旋肌醇、积雪草糖、蜡、胡萝卜烃类、叶绿素,以及山奈酚、槲皮素和葡萄糖、鼠李糖的黄酮甙。 其所含的甙对小鼠和大鼠有镇静、安定作用,此作用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胆碱能系统的影响。醇提取物无镇痛作用。积雪草甙能治皮肤溃疡,如顽固性创伤、皮肤结核、麻风等。 对小鼠、豚鼠、兔肌肉注射或皮下植入可促进皮肤生长、局部白细胞增多、结缔组织血管网增生、粘液分泌增加、毛及尾的生长加速等。其幼芽的水提物有抗菌作用。醇提取物能松弛大鼠离体回肠。 对麻醉犬静脉注射可轻度兴奋呼吸;使心率变慢及中度降血压作用,并且不能被阿托品所阻断。醇提取物对大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93克/千克。 甙部分毒性较小,大鼠腹腔注射2克/千克,亦不引起死亡。积雪草甙对小鼠、兔皮下注射0.04~0.05克/千克能产生中毒症状。 0.2~0.25克/千克则增加出血时间导致出血。口服1克/千克时小鼠、兔皆能耐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