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硬皮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硬皮病* 病名。 是发病率仅次于红斑狼疮的一种结缔组织疾病。分局限性和系统性两种类型,前者主要表现为局限性皮肤硬化,后者除皮损外,并可累及内脏器官。发病年龄以20~50岁最多见,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3~8倍。 本病在临床上通常以皮肤损害,骨、关节、肌肉受累的疼痛、强直、变形较多见,属于中医学“皮痹”、“肌痹”、“痹证”,系统性硬皮病累及内脏,以其主要临床症状及相应受损严重之脏腑可分别属于“心痹”、“肾痹”、“肺痹”等。西医认为本病的病因尚未明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❷ 免疫异常:患者体内可测出多种自身抗体,B细胞数增多、体液免疫明显增强,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系统型硬皮病的阳性率高达70%以上,另多有高免疫球蛋白血症,部分患者对自身白细胞皮试呈迟发性变态反应,其淋巴细胞能破坏人胚胎组织培养中的成纤维细胞。 系统性硬皮病,病程日久、寒凝肌腠、气血瘀滞,久则气血更为耗伤。以致脏腑受损失调,依其临床表现可为“心痹”、“肾痹”、“肺痹”等。 近代提出本病发病的两大分类,血瘀发病论,治疗上以活血化瘀为主;肾阳不足论,治疗上采用温阳益气为主。面部表情固定,张口及闭眼困难、胸部紧束感、或手指伸屈受限、皮肤可有瘙痒或感觉异常,肌无力、弥漫性疼痛,骨、关节受累可见红肿疼痛,活动受阻,甚至强直,挛缩畸型,吞咽困难。 61%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心脏受累。临床表现为气急、胸闷、心绞痛及心律失常,严重者可致左心或全心衰竭。 呼吸困难和中度咳嗽,可发生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出现慢性蛋白尿、高血压及氮质血症,严重时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本病活动期时部分患者有间歇期不规则发热,乏力和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局限性硬皮病可见于以下3种皮肤损害:斑状损害,带状损害,点滴状损害。系统性硬化症皮肤损害可分为三期: 实验室检查:免疫学检查: ❸ 抗核抗体。其它检查:本病活动期血沉明显增快。 西医治疗: 开始服250毫克/日,逐渐增至全量1.0~1.5克/日,连服2~3年。秋水仙碱能阻止原胶转化为胶原,抑制胶原的积聚。 剂量为0.5~1.5毫克/日,连服3个月至数年。 如有蛋白尿、高血压或氮质血症等应避免应用。 缓慢进展期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四型:脾肾阳虚症见畏寒肢冷、关节疼痛、腰部酸痛、性欲减退、齿摇发落、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局部皮肤(眼睑、面部、手背)多呈粉红色或黑白相间、发紧、肿胀、坚硬。 舌体胖嫩、质淡暗、苔灰滞无泽,脉沉细濡。治宜温补脾肾、散寒利湿。方用阳和汤加味或回阳通脉汤加味。 肺卫不宣症见低热恶寒、身痛肌痛、或有咳嗽稀痰、口不渴、大便软,皮肤有局限性或弥漫性发硬,具蜡样光泽,甚至萎缩贴于深层组织之上,关节活动障碍,张口困难,皮肤暗褐、毛发脱落,无汗或多汗。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治宜宣肺利湿、通络化瘀,方用荆防败毒散加味。肝郁血瘀症见情绪易于激动,女性患者多有月经不调,或有恶心呕吐、齿龈出血、便溏或时稀时干,局部皮肤改变除与上二型相似外,尚有局部发白、发紫、发凉、灼热、瘙痒及雷诺氏现象。 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治宜舒肝解郁、通络化瘀。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味。气血两虚症见疲乏无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肌肉疼痛、心慌、气短、头昏、肢体麻木,局部皮损轻重不一,色暗且紫,四肢发凉、舌淡暗,苔薄、脉细弱。 治宜气血双补、通络化瘀。方用当归补血汤加减。单、验方,如丹参注射液8~16毫升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毫升内静脉滴注,每日一次,10日为一疗程,连续或间歇应用。当归与毛冬青注射液二者单独或合并应用,每支2毫升,每日一次肌肉注射2毫升。 桑叶、灵芝注射液用法同前。以及针灸疗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