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石菖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石菖蒲 【概况】: 异名 菖蒲(《图经本草》),九节菖蒲(《滇南本草》),水剑草(《纲目》),苦菖蒲(《生草药性备要》) 基源 为天南星科菖蒲属植物石菖蒲的根茎。 菖蒲属全世界约有4种,中国均产。 原植物 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又名随手香、小石菖蒲(四川)。 历史 《本草别说》云:“菖蒲根须络石,略无少泥土,根叶极紧细,八寸不啻九节。”《图经本草》云:“菖蒲,今处处有之……春生青叶,长一二尺许,其叶中心有脊,状如剑……其根盘屈有节,状如马鞭大,一根傍引三、四根,傍根节尤密,八寸九节者佳。”《纲目》在区别五种菖蒲时云:“菖蒲凡五种……生于水石之间,叶有剑脊,瘦根密节,高尺余者石菖蒲也。”依据上述的形态描述及生境等,石菖蒲的原植物应为本种。 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芳香,粗2~5mm节间长3~5mm,根肉质,具多数须根,根状茎上部分枝甚密,植株因而成丛生状,分枝常被纤维状宿存叶基。 叶无柄,叶片簿,基部两侧膜质叶鞘宽可达5mm,脱落;叶片线形,长20~30(~50)cm,基部对折,中部以上平展,先端渐狭,无中肋,平行脉多数。花序柄腋生,长4~15cm,三棱形。 叶状佛焰苞长13~25cm,为肉穗花序的2~5倍或更长;肉穗花序圆柱状,长(2.5~)4~6.5(~8.5)cm,粗4~7mm,上部渐尖,直立或稍弯。花白色。 成熟果序长7~8cm,粗可达1cm。幼果绿色,成熟时黄绿色或黄白色。 花果期2~6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3卷.第2分册.6页.图版1∶5) 生境与分布 常见于海拔20~2600m的密林下,生长于湿地或溪旁石上。分布于黄河以南各地。印度东北部至泰国北部亦有分布。 。【生药】:栽培 宜种于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和凉爽湿润的气候地区。 用根茎繁殖,春、秋两季可进行。将采挖的幼嫩根茎,折成若干小段作种,按行株距15×12cm穴栽或条播,深4~5cm,栽后覆土浇水。 出苗后除草松土,结合培土追施人畜粪水2次,冬季可用堆肥或厩肥撒施。 采集 秋季采挖根茎,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或切成10cm左右的小段,晒干。 药材主产于四川、浙江、江苏。 鉴别 性状 根茎扁圆柱形,多弯曲,常有分枝,长3~20cm,直径0.3~1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匀的环节,节间长2~8mm,具有细纵纹,上方有三角形叶痕,左右交互排列,有时附毛鳞状的叶基残余,下方有圆点状根痕。 质硬脆,折断面纤维性,黄白色至淡红棕色,内皮层环明显,可见多数维管束小点及棕色油细胞。气芳香,味苦、微辛。 以条粗、断面类白色、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 根茎横切面:表皮细胞外壁增厚,棕色,有的含红棕色物。皮层宽广,散有纤维束及叶迹维管束;叶迹维管束外韧型,维管束鞘纤维成环,木化;内皮层明显。中柱维管束周木型及外韧型,维管束鞘纤维较少。 纤维束及维管束鞘纤维周围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薄壁组织中散有类圆形油细胞;并含淀粉粒。 粉末:灰棕色,气芳香,味苦、微辛。 ❶ 淀粉粒较多。 单粒球形、椭圆形或长卵形,直径2~9μm,有的可见脐点状、人字状或短缝状,层纹不明显;复粒由2~20(或更多)分粒组成。 纤维长,直径11~20μm,末端渐尖,壁厚2~6μm,木化,有的胞腔内含淡棕色或红棕色物。纤维束周围细胞中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含晶细胞呈长方形、类方形或类多角形,直径9~22μm,壁厚,微木化。 ❸ 草酸钙方晶呈多面形、类多角形、双锥形,直径4~16μm。 ❹ 分泌细胞较多,单个偶或两个毗连分布于薄壁组织中。呈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22~45μm,胞腔内充满黄绿色、橙红色或红色分泌物。 薄壁组织碎片中可见含晶细胞。另可见表皮细胞鳞叶表皮细胞及导管。 (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101) 理化 ❶ 石菖蒲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适量,用水蒸汽蒸馏,馏液置分液漏斗中,加石油醚振摇提取,提取液加无水硫酸钠脱水,回收石油醚,进行硅胶柱层析,用石油醚-乙酸乙酯(9∶1)洗脱,洗脱液浓缩后,点于硅胶G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8∶2)为展开剂,展开后,用碘蒸气显色或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图14101)。 ❷ 石菖蒲与水菖蒲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适量,置挥发油测定器中提取挥发油,用乙醚溶解后,点于硅胶G板上,以石油醚-乙酸乙酯(85∶15)为展开剂,A、以α-细辛醚甲基丁香酚为对照。展距10em,置紫外光灯下检视后,喷碘蒸气显色(141-2A);或用水蒸汽蒸馏,蒸馏液用石油醚(60-90℃)振摇提取,用无水硫酸钠干燥,回收石油醚后,供点样,以石油醚-乙酸乙酯(8∶2)为展开剂A、以α-细辛醚、甲基丁香酚为对照。(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41-2B)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霉。 。【化学】: 含挥发油0.5~0.92%,油中含细辛醚(Asarone)86%,另还含石竹烯(Caryophyllene)、α,β-葎草烯(α,β-Humulene)、欧细辛醚(Sekishone)、反-甲基丁香酚(Trans-methylisoeugeno1)、顺-甲基异丁香酚、甲基丁香酚[1],榄香素、细辛醛二聚细辛醚(Bisasaricin)[2]。 以及白菖酮(Shyobunone)、表白菖酮、异白菖酮、菖蒲二醇(Calamendio1)、异菖蒲二醇、草蒲酮(Calacone)、菖蒲螺酮(Acorone)、菖蒲螺酮烯(Acoronene)、菖蒲螺次酮(Acorenone)、n-蒎烯、莰烯、樟脑、龙脑、白菖烯、姜黄素(Curcumin)、芹子烯(Selinene)、白菖新酮(Acolamone)、异白菖新酮[3]。近又分离到1,2-二甲氧基-4(E-3’-甲基环氧乙烷)苯(1,2-Dimethoxy-4(E-3’-Methyloxiranyl)benzene)、1,2,4-三甲氧基-5-(E-3’-甲基环氧乙烷)苯[4]。 叶含挥发油,其成分同根茎挥发油。 参考文献 [1]中草药通讯 1978;(6)∶1 [2]中草药 1982;13(9)∶3 [3]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34 [4]Phytochemistry 1989;28(9)∶2319 。【药理】:❶ 解痉 本品煎剂有松弛胃肠道平滑肌痉挛的作用[1]。 挥发油能缓解乙酰胆碱、组胺或5-羟色胺所致离体豚鼠气管和回肠痉挛。挥发油成分中以细辛醚解痉作用较强,其完全阻断致痉剂对气管作用的浓度远低于氨茶碱,为10μg/ml[2]。 β-细辛醚的解痉作用强度为细辛醚的一半。 ❷ 镇静 用挥发油的1/6和1/3LD50可减少小白鼠的自发活动,减弱麻黄碱的中枢兴奋作用,并增强戊巴比妥的催眠作用[3,4],解除独居小鼠的攻击行为[5]。 关于细辛醚是否具有与氯丙嗪类似的安定作用,各种报道尚不一致[2,6,7]。 ❹ 其他 煎剂内服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及制止胃肠异常发酵[1]。 二聚细辛醚(Bisasaricin)为石菖蒲降脂成分,有显著的降脂效果[11]。 毒性 水煎剂小鼠ip的LD50为53g/kg[12];挥发油小鼠sc的LD50为0.157ml/kg,ip为0.23ml/kg[4]。挥发油中毒主要是兴奋脊髓[3]。 细辛醚及β-细辛醚可能有致癌致突变作用[13,14]。 参考文献 [1]中药的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183 [2]中国药理学报 1983;4(2)∶95 [3]新医实践 1971;(3)∶13 [4]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89;20(1)∶57 [5]J Pharmacol Exp Ther 1964;145∶42 [6]Indian J Physiol Pharmacol 1969;11(4)∶191 [7]J Pharmacol Exp Ther 1967;19(2)∶170 [8]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4)∶286 [9]CA 1973∶78∶11566a [10]北京医学院学报 1959;(1)∶104 [11]中草药 1982;13(9)∶3 [12]新医药学杂志 1977;(6)∶46 [13]南京医学院学报 1986;6∶(1)∶11 [14]Toxicol Appl Pharmacol 1967;10∶405 。【药性】: 性味 辛、苦,温。 ❶ 《本经》:“辛,温。” 归经 心、胃经。 ❶ 《纲目》:“手少阴、足厥阴。” 功效 开窍豁痰,化湿开胃,醒神益智。 主治 癫痫,痰厥,热病神昏,健忘,气闭耳聋,心胸烦闷,脘痞不饥,噤口下痢。 ❶ 《本经》:“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 ” ”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鲜品9~24g);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凡阴虚阳亢、烦躁汗多、咳嗽、吐血、精滑者慎用。 ❶ 《本草经集注》:“秦艽、秦皮为之使。恶地胆、麻黄。” ”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藿香、佩兰,治湿浊中阻。 ❷ 配皂角,治中恶闭证,口噤不开。 ❹ 配礞石、铁落,治癫狂。 方选和验方 ❶ 菖蒲丸(《普济方》)治少小热风痫,兼失心者:石菖蒲(石上一寸九节者),宣连、车前子、生地黄、苦参、地骨皮各30g。 上为末,蜜和丸,如黍米大,每食后服15丸,不拘早晚,以饭下。忌羊肉、饴糖、桃、梅果物。 ❷ 菖蒲郁金汤(《温病全书》)治伏邪风温,辛凉发表后,表邪虽解,暂时热退身凉,而胸腹之热不除,继则灼热自汗,烦躁不寐,神识时昏时清,夜多谵语,脉数舌降,四肢厥而脉陷,症情较轻者:石菖蒲,炒栀子,鲜竹叶、牡丹皮各10g,郁金、连翘,灯心各6g木通4.5g,竹沥(冲)15g,玉枢丹(冲)1.5g。水煎服。 ❸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5):“治毒蛇咬伤:石菖蒲、三叉剑、车前草、野菊花各适量。水煎后,先熏洗再浸泡伤口局部,每次15分钟,1日2~4次。 ” ” 单方应用 ❶ 《江西草药》:“治中暑腹痛:石菖蒲根10~15g。磨水顿服。 ” ” 。【医药家论述】:❶ 倪朱谟《本草汇言》:“石菖蒲,利气通窍,如因痰火二邪为眚,致气不顺,窍不通者,服之宜然。若中气不足,精神内馁,气窍无阳气为之运动而不通者,屡见用十全大补汤,奏功极多,石菖蒲不必问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