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石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石莼 【概况】: 基源 为石莼科石莼属植物石莼的全藻体。 原植物 石莼Ulva lactuca L.,又名海青菜(浙江),绿菜(浙江、福建),岩头青(浙江),石被、岐菜、蛎皮菜、猪母菜(福建),纶布、纸菜、青菜姿(广东),大本青菜(台湾)。 历史 始载于《本草拾遗》,陈藏器云:“石莼生南海,附石而生,似紫菜色青。”主“下水,利小便。”《海药本草》李珣云:“主风秘不通,五隔气,并小便不利,脐下结气,宜煮汁饮之。”《纲目》收功于菜部,水菜类,但《纲目》上的石莼附图不够清楚,难于考定其是否为石莼。据《中国经济海藻志》记载,认为中国古代本草上所指的石莼,即为本种。 本品多用于水肿、喉炎、淋巴结核、瘿瘤疮疖等症;山东民间用于治急慢性肠胃炎;福建南部和广东一带常用以作清凉剂。同科、属中药效相同的尚有孔石莼Ulva pertusa Kjellm.和长石莼Ulva linza L. 形态 藻体黄绿色,片状,膜质,呈扁平卵形,高10~30cm,有时可达40cm,边缘略呈波状。 基部有盘状固著器。叶状体厚约45μm,由2层细胞组成,细胞表面观,长径21~24μm,短径12~15μm,横切面为近方形。 母细胞含细胞核及一侧生片状叶绿体,内含一个造粉核。藻体的孢子体和配子体外形一致。 (图见《浙江海藻原色图谱》.10页.图12)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湾内,中潮带及低潮带的岩石上或石沼中。长江以南为多,广东沿海都有,黄海、渤海较少。原苏联亚洲部分的堪察加、千岛群岛南部、鄂霍次克及日本海的大陆沿岸、越南南部、印度尼西亚、太平洋东岸、新西兰、大西洋西岸和阿拉伯海都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冬、春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药材产于广东、福建等地。 鉴别 叶状体呈不规则的团状物,质极松软,甚薄,极易破碎。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含硫酸多糖和糖醛酸、廿二碳五烯酸、28-异岩藻甾醇(28-Isofucosterol)、环木菠萝烷烯醇(Cycloartenol)、24-亚甲基环木菠萝醇、二甲基-β-丙酸噻亭(Dimethyβ-propiothetin)等。还含维生素、蛋白质、有机酸、麦角甾醇和大量无机盐。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806 【药性】: 性味 甘,平。 功效 利尿。 主治 水肿,小便不利,风秘。 ❶ 《本草拾遗》:“下水,利小便。”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