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石硫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石硫黄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石流黄(《范子计然》),石留黄、硫黄(《吴普本草》),昆仑黄(陶弘景命名),黄牙(《丹房鉴源》),黄硇砂(《海药本草》)。 基源 石硫黄为自然元素类硫族的矿物。 原矿物 正品石硫黄是指自然硫。自然硫Sulphur主含硫(S)。 历史 石硫黄始载于《本经》。 李时珍释名谓:“硫黄秉纯阳火石之精气而结成,性质通流,色赋中黄,故名硫黄。”陶弘景云:“色如鹅子初出壳者,名昆仑黄”。苏颂谓:“……又有一种水硫黄,……溪涧水中流出,以茅收取熬出,号真珠黄,气腥臭,止入疮药,亦可煎炼成汁,以模写作器……亦如鹅子黄也。”指出石硫黄成因之一,是由生物化学作用沉积的自然硫,但因夹杂有泥质及有机质等混入物,故常带腥臭气,同时需要提炼精制。 李时珍云:“凡产石硫黄之处,必有温泉,作硫黄气。魏书云;悦般有火山,山旁石皆焦熔,流地数十里乃凝结,即石硫黄也。”说明是由火山作用而形成的自然硫矿床。在温泉附近亦常见之。 综上所述,古代石硫黄的成因、产状、性状等与现今天然产的太物自然硫完全一致。 形态 自然硫晶形呈双锥状或厚板状。通常呈块状、粉末状。常带有各种不同色调的黄色。晶面呈金刚光泽,断面显油脂光泽。硬度~2。 性脆。密度2.05~208g/cm3。 易熔(熔点119℃)。点烯后呈蓝色火焰、并有二氧化硫臭气。 产状 自然硫常见于地壳的最上部或其表部。其形成有著不同的途径。 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沉积硫矿床;另一种为火山成因的自然硫矿床。 产地 山西、台湾、陕西、青海、四川、云南、西藏、湖北。 。【生药】:采集 将泥块状的硫黄及矿石,在坑内用素烧罐加热熔化,取其上层的硫黄溶液,倒入模型内,冷却后取出。 药材产于内蒙古、陕西、四川、河南、江苏、山西、湖南、广东。 鉴别 本品呈不规则块状,全体黄色,少有带淡绿色或淡棕黄色,表面不平坦,常有细砂孔,有光泽,半透明,解理不完全,断口贝壳状或参差状,硬度1~2,比重2.05~2.08。体轻,质脆易碎,断面常可见针状结晶。具特异臭气,味淡。燃之易熔融,发蓝色火焰,并放出刺激性的二氧化硫臭气。以色黄、质松危、整块、无杂质者为佳。 加工炮制 生硫黄 去净杂质,砸成小块。制硫黄取净硫黄块,与豆腐同煮,至豆腐现黑绿色为度,取出,去豆腐,阴干。 每硫黄100kg。用豆腐20kg。 贮藏 置干燥处,防潮,防尘。。 【化学】: 纯品主要含S,并含Fe与Se。商品中有杂质。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17 【药理】: 硫黄内服后变为硫化物或硫化氢,能刺激胃肠粘膜,使之兴奋蠕动,导致下泻,但此过程需要有碱性环境、大肠杆菌、特别是脂肪分解酶的存在。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17 【药性】: 性味 酸,热。 有毒。 ❶ 《本经》:“酸,温。” ” 归经 肾、脾经。 ❶ 《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命门经。” 功效 状阳,杀虫。 主治 阳痿,虚寒泻痢,大便冷秘;外用治疥癣,湿疹,癞疮。 ❶ 《本经》.“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坚筋骨,除头秃。” ” 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1~3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调敷或磨汁涂。 使用注意 阴虚火旺及孕妇忌有。 ❶ 《药对》:“曾青为之使。畏细辛、飞廉、朴硝、铁、酷。 ” 配伍应用 ❶ 配半夏,治老人虚寒便秘。 ❷ 配石灰,治癣疥疮癞。 方选和验方 ❶ 半硫丸(《局方》)治心腹痃癖冷气,及年高风秘或泄泻等: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细,用柳木槌子杀过),半夏(汤浸7次,焙干,为细末)。 上等份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饼末搅和匀,入臼内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温酒或生姜汤下15~20丸,妇人醋汤下。 ❷ 剪根丸(《经验广集》)治胃气,冷痛尤效:硫黄30g,元胡索、胡椒、五灵脂、白豆蔻各15g,木香(切片,晒干)7.5g。研细末,拌匀收贮,体状者服0.3g,弱者0.24g,老人幼童0.15g,取温烧酒15ml调服,待次日,吃稀米汤,至5日后方可吃干饭。孕妇忌服。 ❺ 黑锡丹(《太平圣惠和剂局方》)治肾阳衰弱,肾不纳气,胸中痰壅,上气喘促,四肢厥逆,冷汁不止;奔豚;寒疝腹痛,肠鸣滑泄;男子阳痿精冷,女子带下清稀等症:沉香、炮附子、胡芦巴(酒浸、炒)、阳起石(研细)、炒茴香、补骨脂(酒浸、炒)肉豆蔻(面裹煨)、川楝子(蒸,去皮核-木香各30g,肉桂15g,黑锡、硫黄各60g。于新铁铫内,如常法结黑锡、硫黄砂于,地上出火毒,研极细,余药为细末,和匀入研,自朝至暮,研至黑光色为度酒糊为丸,梧桐子大,每30~40粒,空腹姜盐汤或枣汤送下,妇人艾醋汤送下。 单方应用 ❶ 金液丹(《局方》)“治男子腰肾久冷,心腹积聚,胁下冷癖,腹中诸虫,失精遗弱,形羸力劣,脚膝疼痛,冷风顽痹,霍乱转筋,虚滑下利;又治妇人血结寒热,阴蚀疽痔:硫黄300g,净拣去沙石,研细飞过,用瓷盒子装,以水和赤石脂封口,以盐泥固济晒干,地内先埋1小罐子,盛水令满,安合子在上,用泥固济讫,慢火养7日7夜,候足,加顶火1斤煅,候冷取出,研为细末,以药末30g,用蒸饼30g,汤浸握去水,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多至100丸,温米饮下,空心服之。 ” ” ⑾内蒙古《中草药析医疗法资料选编》:“治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硫黄30g,银朱3g,陈醋250ml。将硫黄放在铁勺内熔化后,放入银朱拌匀,在地上挖个7~10cm深的坑,将醋和溶化的硫黄液先后倒在坑内,等凝固后取出再熔化,如此处理3次,捣细粉,用植物油调匀,以布包药搽患处,1日2次。” ⑿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治烧伤、烫伤,能止痛,抗感染,保护疮面,促进愈合:硫黄、烧酒。将硫黄粉碎放入磁器内(不可用金属容器),兑入烧酒,以没有过硫黄为度。 把酒点著烧成炭灰色。因酒含有水分,如烧后还余有水分,可用慢火将硫黄烤干,然后研面,用时撒于患部。如有水泡,将水泡挑破再上药物。” ⒀《广西攻克慢性气管炎工作会议资料》:“治慢性气管炎:取硫黄500g,绿豆(磨碎,布包)500g,加水煮2~3小时,至硫黄成松泡状时,取出绿豆,使硫黄干燥,研粉。每次1g,日服1~2次,20天为1疗程。” ⒁浙江医学 1962;(2):“治蛲虫:取硫黄粉内服,2~5岁每次0.3g,6~7岁每次0.5g,每天3次,进餐时服,同时每天洗涤肛门1次,并用硫黄粉扑于肛门及其周围。”。【医药家论述】: ❶ 寇宗奭《本草衍义》:“硫黄今人用治下元虚冷,元气将绝,久患寒泄,脾胃虚弱,垂命欲尽。中病当便已,不可尽剂。”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