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裙
古人对大红裙之习称。 南朝梁元帝《乌栖曲》:“交龙成锦斗凤纹,芙蓉为带石榴裙。”(南朝陈徐陵编《玉台新咏》卷9)唐代李延寿《北史·魏收传》曰:“齐安德王延宗纳赵郡李祖收女为妃。后帝幸李宅宴,而妃母宋氏荐二石榴于帝前。 问诸人莫知其意。 帝投之。问魏收曰:‘此竟何意?’收曰:‘石榴房中多子,王新婚,妃母欲子孙众多。 ’帝大喜”。据此,红裙称为石榴裙,为女子婚后多子之吉兆和象征。古代诗文中多以“石榴裙”歌咏妇女妆容服饰。如唐刘禹锡答白居易诗:“其奈钱塘苏小小,忆君泪染石榴裙。”(《全唐诗》卷356《乐天寄忆旧游因作报白君以答》)白居易《琵琶行》“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全唐诗》卷436)中“血色罗裙”,正是文人笔下通称之“石榴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