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真实票据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真实票据论 最典型的资产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存款是商业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为应付存款人突然提现,就需要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因此,商业银行的放款应是短期的和商业性的,因为短期的和商业性的贷款带有自动清偿性。即是说,只有以真实票据作担保抵押的银行券发行和贷款才是实在的、才不会过剩。 真实票据论产生于18世纪中后期,其核心内容是:为交换“真实票据”,即对于实际价值或创造过程中的价值的权利而发行的银行券数量不会过剩;而且,既然非银行的公众的要求已经得到满足,并是有限的,因此,至少在长期里,任何多余的银行券都会自动地回到发行者那里。商业银行为了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只应发放短期的自偿性的商业贷款,以满足企业的周转资金需要。所谓自偿性,是指由借入资金本身的收益来清偿贷款的本息,也就是说,这类贷款将随著物资的周转、产销过程的完成,从销售收入中自动得到偿还。这种贷款具有以下特点: 真实票据论起源于17世纪和18世纪的银行发展时期。亚当·斯密对其进行了首次的权威阐述,后来桑顿和李嘉图又在著名的金块主义之争中予以否定,图克和富拉顿在19世纪中叶的通货与银行之争时以“回笼法则”一词最终恢复了这一概念和理论。真实票据论在现代货币理论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真实票据论其所以形成于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是由于当时还没有中央银行作为银行的银行和最后贷款人,没有任何机构给商业银行或整个银行体系提供流动性保证,流动性差的放款就有可能给银行带来麻烦,甚至导致挤提现象发生。后来虽然有了中央银行,但这种典型的资产管理理论,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支配或指导著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