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豆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豆蔻 【名称出处】:《开宝本草》 【概况】: 异名 豆蔻(《别录》),多骨(《本草拾遗》),壳蔻(《本草逢原》),白蔻(《本草经解》),圆豆蔻(《全国中草药汇编》),小豆蔻(《中药大辞典》)。 基源 为姜科豆蔻属植物白豆蔻和爪哇白豆蔻的果实。豆蔻属全世界有150余种;中国约24种、2变种。 原植物 白豆蔻Amomum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瓜哇白豆蔻Amomum compacturn Soland.ex Maton 历史 白豆蔻之名始见于宋《开宝本草》云:“白豆蔻,出伽罗古国,呼为多骨,其草形如芭蕉,叶似枯若,长八九尺而光滑,冬夏不凋,花浅黄色,子作朵如葡萄,初出微青,熟则变白,七月采之。”所述特征与现今白豆蔻药材相符。 但许多本草记载常与草豆蔻相混淆。而《植物名实图考》更以草果药(Hedychium spicatum Ham.)当豆蔻。白豆蔻在以往的文献上学名多订为Amomum cardamomum L.据《新华本草纲要》考证,此系小豆蔻(Elettaria cardamomum(L.)Maton的异名。白豆蔻已载入《中国药典1990年版》。 爪哇白豆蔻在市场上亦作白豆蔻使用,但品质较差。 形态 白豆蔻茎丛生,植株高3m,茎基叶鞘绿色;叶片卵状披针形,长约60cm,宽约12cm;两面光滑无毛,近无柄,叶舌圆形,叶鞘口及叶舌密被长粗毛。穗状花序自茎基部的根茎上发出,圆柱形,稀为圆锥形,密被覆瓦状排列的苞片;苞片三角形,黄色;小苞片管状,一侧开裂;花萼管状,白色或淡红色,外被长柔毛;花冠管与花萼管近等长,裂片白色,唇瓣椭圆形,中央黄色,内凹,边缘黄褐色,基部具瓣柄。蒴果近球形,直径约16mm,白色或淡黄色,略具钝三棱;果皮木质,易开裂为三瓣;种子为不规则的多面体,直径3~4mm,暗棕色,种沟浅,有芳香味。 花期5月,果期6~8月。 生境与分布 白豆蔻分布于泰国、柬埔寨、越南、老挝、斯里兰卡、危地马拉以及南美洲。中国广东、海南、广西、云南也有栽培。 爪哇白豆蔻参见“瓜哇白豆蔻”条,它的种子比白豆蔻种子小。 。【生药】: 采集 多于7~9月间果实将黄熟但未开裂时采集果穗,去净残留的花被和果柄,晒干;或再用硫黄熏制漂白,使果皮现黄白色。 药材从柬埔寨和泰国进口。中国海南和云南南部有少量栽培。 鉴别 果实类球形,稍扁,直径1.2~1.8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具3条钝棱及多数纵向脉纹,顶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入的果柄痕,两端均有黄色绒毛。果皮薄,内分3室,每室有种子7~10粒,纵向排成2~3行,易散碎。种子不规则多面形,背面略隆起,直径3~4mm,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外被类白色膜状假种皮,腹面有圆形窝点状种脐。质坚硬,断面白色,有油性。 气芳香,味辛凉。以个大、饱满、果皮薄而完整、气味浓者为佳。 加工炮制 常用炮制品有蔻仁和豆蔻皮。 ❶ 豆蔻仁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果壳,取净仁。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防蛀。 。【化学】:主要成分为挥发油[1],油中含桉油精(1.8-Cineol 66.8%)、β-蒎烯(18.5%)、α-松油醇(α-Terpineol 5.4%)、α-蒎烯(3.6%)、蛇麻烯(Humalene 2.9%)、丁香烯(Caryophyllene 1.2%)、月桂烯(Mycene 0.7%)、p-聚伞花烃(p-Cymene 0.4%)、蛇麻烯氧化物(Humalene epoxide 0.5%)、香桧烯(Sabinene 0.5%)、柠檬烯(Limonene 0.5%)、松油烯-4-醇(Terpinene-4-01 0.2%)、桃金娘烯醛(Myrtenol 0.2%)和δ-松油醇(δ-Terineol 0.1%)。并含少量皂甙、色素与淀粉[2]。 参考文献 [1] Phytochemistry 1972;11(4):1534 [2] 中药志.第3册.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 【药理】: 白豆冠能增强肠蠕动,促进胃液分泌,制止肠内异常发酵,并有止呕作用[1],100%果壳煎剂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1]。白豆蔻挥发油对豚鼠实验性结核,能增强小剂量链霉素的作用[2]。 参考文献 [1] 药学学报 1966;13:93 [2] CA 1959;53:9452c 【药性】: 性味 辛,温。 ❶ 《开宝本草》:“辛,大温。” 归经 肺、脾、胃经。 ❶ 《汤液本草》:“入手太阳经。” 功效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主治 湿阻气滞,胸闷腹胀,食滞,纳呆,胃寒呕吐,噎气,噎膈,反胃,疟疾。 ❶ 《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不宜久煎),1.5~6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阴虚血燥而无寒湿者及热性呕吐者忌服。 ❶ 《本草经疏》:“凡火升作呕,因热腹痛,法咸忌之。” ” 配伍应用 ❶ 配砂仁、厚朴,治湿阻中焦所致的胸脘痞满,不思饮食。 ❷ 配藿香、制半夏,治胸腹满闷,反胃呕吐。 ❻ 配枳壳、肉桂,治脾胃气不和,泄泻。 方选和验方 ❶ 白豆蔻散(《博济方》)治脾胃气不和,止脾泄泻痢:白豆蔻60g(用仁,一半生一半熟),枳壳250g(去瓤,以浆水煮软,麸炒令香止),肉桂60g(去皮),橘皮60g(去瓤,炒,切细),诃子60g(去核,半生半熟),当归60g(洗)。 上6味,为杵末,每服3g。 单方应用 白豆蔻散(《赤水玄珠》)治胃寒作吐及作痛者:白豆蔻仁9g。为末,酒送下。。 【医药家论述】: ❶ 缪希雍《本草经疏》:“白豆蔻,主积冷气及伤冷吐逆,因寒反胃。暖能消物,故又主消谷;温能通行,故主下气。东垣用以散肺中滞气,宽膈进食,去白睛翳膜,散滞之功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