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茅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茅根 【概况】: 异名 茅根、茹根(《本经》),兼杜(《别录》),茅针(《图经本草》),丝茅(《纲目》),丝毛草根(《中药志》),寒草根(《闽东本草》),地节根(《青海药材》),甜草根(《河北药材》)。 基源 为禾本科白茅属植物白茅或印度白茅的根茎。白茅属全世界有10余种,中国约2种。 原植物 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L.)Beauv.var.major(Nees)C.E.Hubb.ex Hubb.et Vaughan(I.koenigii var.major Nees)。近代中草药书刊也有提到印度白茅I.cylindriea(L.)Beauv.入药的。 历史 本品始载于《本经》。《别录》列为中品。 李时珍《纲目》曰:“茅有数种,夏花者为茅,秋花者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谓不同”。又曰:“茅有白茅,菅茅、黄茅、香茅、芭茅数种,叶皆相似。白茅短小。三、四月开白花成穗。结细实。其根甚长,白软如筋。 而有节。味甘。 俗呼丝茅。 《本经》所用茅根也。”《中国药典》称:“体轻质略脆,断面皮部白色。多有裂隙。 放射状排列,中柱淡黄色。易与皮部剥离。 ”综观历代本草以《纲目》与现今《中国药典》对白茅根的描述最为确切,与原植物相同。 形态 多年生草本,具密生鳞片的根茎。秆丛生,直立,高25~90cm,具2~3节,节具柔毛。叶鞘无毛或在上部边缘及鞘口具纤毛,老时基部常破碎呈纤维状;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扁平,先端渐尖,基部渐狭,主脉在背面明显突出而向基部变粗大,长(3~)5~6mm,宽(1~)~2~9mm,平滑无毛或背面粗糙。 圆锥花序圆柱状,长5~20cm,宽1.5~3cm;小穗披针形或长圆形,长3~4mm,基部密生长10~15mm丝状柔毛。两颖近等长或第一颖稍短,近膜质,但下部呈草质,背面疏生丝状柔毛,边缘具纤毛;第一外稃卵状长圆形,长约1.5mm,先端钝,第一内稃缺;第二外稃披针形,长约1.2mm,先端尖,两侧略呈细齿状;第二内稃近方形或宽度大于长度,顶端凹入或具齿;雄蕊2,柱头2,花果期5~8月。(图见《海南植物志》.第4册.446~447.图1237) 生境与分布 常生于山坡、路旁、草地、分布几遍全中国。 东半球的温带,亚热带至热带地区常见。 印度白茅与白茅的主要区别为秆节无毛;小穗长约5mm,约2倍短于其基盘上的毛。花果期夏秋季。 生于山坡、草地、路边。分布于印度热带地区。 中国不产。 。【生药】:采集 四季均可,一般在春、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洗净,晒干,揉去须根及膜质叶鞘。 药材产于中国各地。 鉴别 根茎长圆柱形,长30~60cm,直径2~4m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微有光泽,具纵皱纹,节明显,稍突起,节间长短不等,通常长1.5~3cm,节上有时残留鳞片状的叶鞘及须根。 体轻,质略脆,断面皮部白色,多有裂隙,放射状排列,中柱淡黄色,皮部与中柱易剥离。无臭,味微甜。 以条粗、色白、味甜者为佳。 加工炮制 ❶ 白茅根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❷ 茅根炭 取茅根段置锅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凉透。此外,尚有炒制、盐制等炮制方法。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含三萜类化合物,0.1%芦竹素(Arundoin)、0.001%白茅素、羊齿烯醇(Fernenol)、细米杜鹃素(Simiarenol)及18.8%的糖[1],薏苡素(Coixol)[2]。 参考文献 [1]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512 [2]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32 【药理】: ❶ 利尿 白茅根煎剂和水浸剂ig,对正常家兔有利尿作用,给药5~10d,利尿作用最为明显[1]。 也有人认为白茅根的利尿作用与其所含的丰富的钾盐有关[2]。 ❷ 止血 白茅根粉能明显缩短兔血浆的复钙时间[3]。但白茅根含钙较多,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白茅根粉撒于犬或兔的股动脉出血处,压迫1~2min,有止血作用。 临床用白茅根治疗鼻衄[4]。 ❹ 抗菌 白茅根煎剂在试管内对福氏及宋氏痢疾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6]。 此外还有镇静作用、解热镇痛等作用[7]。 毒性 白茅根煎剂25g/kgig家兔,36h后呈现运动迟缓,呼吸加快,但不久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医学中央杂志(日) 1928;26∶821 [2]药学杂志(日) 1956;76(7)∶863 [3]天津医学通讯 1971;(8)∶1 [4]云南中医杂志 1987;8(5)∶43 [5]中草药 1981:12(1)∶33 [6]药学通报 1960;8(2)∶59 [7]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32 。【药性】:性味 甘,寒。 ❶ 《本经》:“甘,寒。” 归经 肺、胃、膀胱经。 ❶ 《滇南本草》:“入胃、小肠二经。” 功效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主治 热病烦渴,咯血,吐血,衄血,尿血,崩漏,肺热咳喘,胃热哕逆,淋病,小便不利,水肿,黄疸,急性肾炎水肿。 ❶ 《本经》:“主劳伤虚赢,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 ”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捣汁或研末。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溲多不渴者忌服。 ❶ 《本草经疏》:“因寒发哕,中寒呕吐,湿痰停饮发热,并不得服。” 配伍应用 ❶ 配车前草、玉米须、黑山栀,治咯血、衄血、血尿。 ❷ 配芦根,治温热烦渴。 ❺ 配牛膝、生地,治血热,经枯而闭。 方选和验方 ❶ 如神汤(《圣惠方》)治喘:茅根60g(生用旋采)、桑白皮等份。水400ml,煎至200ml去渣,食后温服。 ❷ 《千金方》:“治反胃、食即吐出,上气:芦根、白茅根各28g。细切,以水800ml,煮取400ml,顿服之,得下,良。 ” ” ” 单方应用 ❶ 《圣惠方》:“治小便出血:白茅根60g切碎,以水300ml煎至150ml,去渣,温温频服。” 掘取鲜者,去净皮与节间小根,细切,将茅根用水1000ml,煮1沸,移其锅至炉旁,候10分钟左右,视其茅根若不沉水底,再煮1沸,移其锅至炉旁,须臾视根皆沉水底,其汤即成。去渣温服,每次30~50ml,日服5~6次,夜服2~3次,使药力相继,周12时,小便自利。 ” ” 。【医药家论述】:❶ 李时珍《纲目》:“白茅根,甘能除伏热、利小便,故能止诸血、哕逆、喘急、消渴,治黄疸水肿,乃良物也。世人因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剂,致伤冲和之气,乌足知此哉。” 寒凉血,甘益血,热去则血和,和则瘀消而闭通,通则寒热自止也。小便不利,由于内热也,热解则便自利。淋者,血分虚热所致也,凉血益血,则淋自愈,而肠胃客热自解,津液生而渴亦止矣。肝藏血而主筋,补血凉肝,则筋坚矣。 血热则崩,凉血和血,则崩自愈矣。 血热则妄行,溢上窍为吐、为咯、为鼻衄、齿衄,凉血和血,则诸证自除。益脾补中,利小便,故亦治水肿黄疸,而兼理伤寒哕逆也。” 又能通淋闭而治溲血下血,并主妇女血热妄行,崩中淋带。又通利小水,泄热结之水肿,导瘀热之黄疸,皆甘寒通泄之实效。 然甘寒之力清泄肺胃,尤有专长。凡齿痛龈肿,牙疳口舌诸疮,及肺热郁窒之咽痛腐烂诸症,用以佐使,功效最著,而无流弊。” ” 除瘀血血闭者,肝气内虚,则血不荣经,而为瘀血血闭之证;茅根禀金而色白,故除瘀血血闭,肺经之气外达皮毛则寒热自愈。皮毛之气下输,则小便自利。”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