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 异名 胡芥(《蜀本草》),蜀芥(《纲目》)。 基源 为十字花科白芥属植物白芥的嫩茎叶。 原植物 白芥Sinapis alba L.〔Brassica hirta Moench;Brassica alba(L.)Boiss 余项参见“白芥子”条。。【药性】: 性味 辛,温。 《开宝本草》:“辛,温。” 归经 肺、脾、胃经。 《本草经疏》:“入肺。” 功效 降气止咳,温中散寒。 主治 咳嗽气急,胃腹冷痛。 ❶ 《本草拾遗》:“主冷气。” ❷ 《医学入门》:“能发汗,散腹中冷气作痛。” ❸ 《本草害利》:“能除冷气,安五脏。” ❹ 《现代实用中药》:“镇咳,并治胃痛。” ❺ 《贵州中草药名录》:“止咳,化痰,散寒,消肿止痛。治喘咳,可作引泡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酌量,或煮食。 使用注意 凡目疾、疮疡、痔疮、便血及平素热盛者忌食。 《本草害利》:“动风、动气,有疮疡、痔疾、便血者忌。” 。【医药家论述】: 李时珍《纲目》:“白芥,处处可种,但人知莳之者少尔。以八九月下种,冬生可食。至春深茎高二三尺,其叶花而有丫,如花芥叶,青白色,茎易起而中空,性脆,最畏狂风大雪,须谨护之,乃免折损。三月间开黄花,香郁。 结角如芥角,其子大如梁米,黄白色。又有一种,茎大而中实者尤高,其子亦大,此菜虽是芥类,迥然别种也,然入药胜于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