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毛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毛藤 【概况】: 异名 苻(《尔雅》),蜀羊泉(《本经》),毛风藤、排风藤(《本草拾遗》),天灯笼(《钢目拾遗》),望冬红(《植物名实图考》),曼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基源 为茄科茄属植物白英的全草。 原植物 白英Solanum lyratum Thunb.[S.dulcamara L.var.lyrarum(Thunb.)S.&.Z.] 历史 白毛藤始载于《本经》。 (《尔雅》郭璞注):“今江东有鬼目草.茎如葛,叶圆而毛,子如耳珰也,赤色丛生。”《别录》:“白英,生益州山谷。春采叶,夏采茎,秋采花,冬采根。”《唐本草》:“白英,鬼目草也,蔓生,叶似王瓜,小长而五桠,实圆若龙葵子,生青熟紫黑,东人谓之白草。”《纲目》收于草部蔓草类,“白英,俗名排风子是也。正月生苗,白色,可食,秋开小白花,子如龙葵子,熟时紫赤色。”据《纲目》及《植物名实图考》附图,均与现代商品相符。《中国药典1977年版》收载。 形态 多年生蔓性半灌木,长达5m。茎基部木质化,具纵棱线及圆形皮孔,幼枝密生长柔毛。 叶互生,具长柄;叶片多为琴形或戟形,长3~8cm,基部有1或2对裂片,枝端叶不分裂,中裂片较大,卵形,两表面密生白色长柔毛,叶基心形,全缘。聚伞花序与叶对生或腋外生,疏花数朵,花梗长约10mm,花萼杯状,5齿裂;花冠白色或蓝紫色,径约10mm,5深裂,向下反折,雄蕊5枚,著生于冠筒口;子房卵形。浆果球形,熟时暗红色,径约8mm,有宿萼,种子扁圆,白色。 花期7~9月,果期10~11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720页.图5394) 生境与分布 生于路边、山野草丛中、竹林或灌丛下。分布于陕西、甘肃、山东、河南及长江以南各省区。朝鲜、日本、中南半岛也产。 。【生药】:栽培 宜温暖湿润环境,一般土壤均可栽种。 种子繁殖,于4~5月播种,点播、条播均可,定植密度以行株距45×18cm为准。也可分根繁殖,于春季或晚秋进行。生长期间注意中耕除草,适量追肥1次,田间需设枝架,以利茎蔓生长。 采集 一般于5~6月或9~11月间割取全草,洗净,晒干。 药材主产于浙江、江苏、安徽。 鉴别 茎类圆柱形,多分枝,长短不一,直径2~7mm;表面黄绿色至灰黄色,被灰白色毛茸,较粗的茎上毛茸较少或无,具纵皱纹及点状突起的皮孔,且有光泽;质硬而脆,断面淡绿色,纤维性,髓部中空。 叶互生,叶片皱缩卷曲,密被毛茸,长卵形,长3~8cm,宽1~3.5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或戟状3~5裂,上面棕绿色,下面绿灰色,叶柄长2~4cm。聚伞花序与叶对生,花序梗折曲状,花冠5裂,长约5mm,棕黄色。 浆果球形,直径约1.2cm,绿棕色。种子近圆形,扁平。 气微,味淡。 以粗状、叶绿者为佳。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含有25种化合物,分为生物碱类、甙类及皂甙类化合物。 生物碱类有:番茄烯胺(Tomatidenol)、澳洲茄胺(Solasodine)、蜀羊泉次碱(Soladulcidine)、α-,β-和γ-苦茄碱(α-,β-,γ-Solamarine)、澳洲茄边碱(Solamargine)[1]、α-,β-和γ-蜀羊泉胺(α-,β-,γ-,Soladulcine)[2~5]、青牛胞苦素(Tinosporin)[6]、地奥明(Diosmin)[7]、槐果碱(Sophocarpine)、15α-羟基蜀羊泉碱(15α-Hydroxysoladulcidine)、15α-羟基澳洲茄胺(15α-Hydroxysolasodine)、15α-羟基番茄胺(15α-Hydroxytomatidine)、15α-羟基番茄烯胺(15α-Hydroxytomatideno1)[9]。其中β-苦茄碱有抗小白鼠S180作用[10]。 甙类化合物包括:蜂蛛抱蛋甙(Aspidistrin)、β-石蒜三糖甙(β-Lycotrioside)、β-石蒜四糖甙(β-Lycotetraoside)、2-0-乙酰基-3-0-异丁酰基-4-0-异辛酰基吡喃葡萄糖(2-0-Acetyl-3-0-isobutyryl-4-0-isocaprylglucopyranose)[11~13]。皂甙类化合物主要为甾体皂甙:替告皂甙元(Tigogenin)及亚莫皂甙元(Yamogenin),两者均有抗真菌的作用[15]叶中含维生素C[14]。 参考文献 [1]Experientia 1970;26(9)∶1045 [2]Planta Med 1958;6∶94 [3]Khim Prir Soedin 1971;7(2)∶207 [4]Acta Chem Scand 1962;16∶1819 [5]Sb Nauchn Tr Vitebsk Gos Med Inst 1969;13∶53 [6]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062 [7]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359 [8]药学通报 1981;16(2)∶52 [9]Ana Chem 1966;694∶169 [10]Science 1965;150(3705)∶1827 [11]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7;9(2)∶51 [12]Chem Pharm Bull 1985;33(1)∶67 [13]Phytoehemistry 1988;22(12)∶3765 [14]化学杂志(日) 1963,83(5),577 [15]Planta Med 1965;13(2)∶189 。【药理】:❶ 抗肿瘤作用 β-苦茄碱在30mg/kg剂量时,可使小鼠S180的瘤重从对照组的1285mg减至274mg,抑制率为78.6%[1]。 澳洲茄胺制剂也有抗S180的活性[2]。澳洲茄边碱在体外试验中能阻止癌细胞增殖,但也能抑制正常细胞,即未见有选择性[3]。 β-蕃茄碱也有抗菌作用[4]。 ❸ 其它作用 澳洲茄碱能升高血糖,大鼠50~100mg/kg ip,可抑制外周葡萄糖的利用而使血糖升高[7],它对心脏有兴奋作用,能降低血液凝固性,有溶血作用,毒性较大;小量能增强大鼠、兔中枢神经的兴奋过程,大量则增强抑制过程[8]。青牛胆苦素对大鼠的红细胞有溶血作用[9]。 毒性 大剂量引起喉头烧灼及恶心、呕吐、眩晕、瞳孔散大,出现惊厥性肌肉运动的同时表现全面性衰弱[10]。 参考文献 [1]Science 1965;150∶1827 [2]CA 1981;94∶162738q [3]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4;(2)∶51 [4]CA 1965,62∶9498a [5]Planta Med 1965;13(2)∶189 [6]CA 1965;63∶6020a [7]医学中央杂志(日) 1968;240∶784 [8]армакоAогия и ТоксикоAогия 1967;30∶433 [9]Biochem Pharmacol 1971;20(9)∶2163 [10]The United States Dispensatory.24 th ed J.B,Lippineott Company, 1947;1437 。【药性】: 性味 甘、苦,微寒。 ❶ 《本经》:“苦,微寒。” 归经 肝、胆、胃经。 ❶ 《中草药学》:“入肝、胃经。” 功效 清热,利湿,祛风,解毒,抗癌。 主治 感冒发热,疟疾,黄疸,水肿,淋病,风湿关节痛,丹毒,疔疮痈肿,疥癣,风疹,癌症。 ❶ 《本经》:“主头秃恶疮热气,疥瘙痂癣虫。” ”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30~60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捣敷或捣汁涂、滴耳。 使用注意 体虚者及孕妇慎用。 ❶ 《闽东本草》:“体虚无湿热者忌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黄柏、栀子,治湿热黄疸。 ❷ 配玉米须、金银花,治慢性肾炎。 方选和验方 ❶ 龙蛇羊泉汤(《成都中药学》)治各种癌症,长于治子宫颈癌:蜀羊泉30g,龙葵30g,蛇莓15g。 水煎服。 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福建中草药》:“治肝硬化初期:鲜白英30~90g,水煎服。” ” 食疗 ❶ 《浙江民间草药》:“治妇女白带:白毛藤煎汁,烧小公鸡或桂圆,连汁食。” ” ” 。【医药家论述】:张寿颐:“白毛藤,以效力而言,似亦温和性质,然采而尝之,略如青草气,不含辛辣及恶劣等味,盖蔓延走窜之性即其全体大用,不在乎气味之寒热温凉者。惟以赵(学敏)氏所治诸症,绎其大旨,类皆湿热为病居其多数,而气味颇清,盖清热理湿,而通水道,利关节,兼能消痰去瘀,理气解结者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