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入膏肓
[结构] 主谓式。 [释义] 病已重到无法医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态已严重到不可挽救的地步。 膏肓:古人认为膏为心尖脂肪,肓为心脏与膈膜之间,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 [出处] 《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宋·王谠《唐语林》五:“请足下多服续命之散,数加益智之丸,无令病入膏肓。” [功能、例句] ❶ 作定语。 姚雪垠《李自成》:“他就明朝将近三百年的重大积弊以及今日病入膏肓的情况分析得十分透辟。” ❷ 作谓语。陈秋生等《画与魂》:“老画家虽说体质羸弱,但精力一向充沛,怎么会一下子病入膏肓、形如枯槁?” [附条] ❶ “病在膏肓”。宋·黄晞《祭左丘明文》。 ❷ “疾入膏肓”。《明史·沈铄传》。 [同义] 不可救药 不治之症 [反义] 不药而愈 疥癣之疾 [辨误] 肓,不读máng;也不能写作“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