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瓦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瓦松 中药名。 见《唐本草》。别名:昨叶荷草、屋上无根草、干滴落。为景天科植物瓦松Orostachys fimbriatus(Turcz.)Berger.或晚红瓦松Orostachys erudescens(Maxim.)Ohwi.等的全草。 果期8~10月。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❷ 晚红瓦松:多年生肉质草本,高10~20厘米。茎光滑无毛,全株被白粉及棕红色腺点,基部尤多。叶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形,先端锐尖,微弯,有小尖头突出,全缘或具微细的波状齿。花序间叶状苞片卵状披针形或镰刀形;花密集成窄长圆锥状总状花序;花淡红色或白色;萼片5,披针形,长约为花瓣的一半;花瓣5,线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相连;雄蕊10,5枚较长,伸出花冠外,另5枚较短,生于花冠内;心皮5,花柱与短雄蕊等长。花期8~9月。果期9~11月。分布于辽宁、江苏、浙江等地。此外,同属植物黄花瓦松Orostachys spinosus(L.)C.A.Mey.的全草亦同供药用,分布西藏、新疆、内蒙古、吉林等地。夏、秋采收,将全株连根拔起,除去根及杂质,晒干。 干燥的全草,茎呈黄褐色或暗棕褐色,长12~20厘米,上有多数叶脱落后的疤痕,交互连接成棱形花纹。 叶灰绿色或黄褐色,皱缩卷曲,多已脱落,长12~1 5毫米,宽约3毫米,茎上部叶间带有小花,呈红褐色,小花柄长短不一。质轻脆,易碎。 气微,味酸。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味酸苦,性凉,无毒。入肝,肺二经。 清热解毒,止血,利湿,消肿。治吐血,鼻衄,血痢,肝炎,疟疾,热淋,痔疮,湿疹,痈毒,疔疮,汤火灼伤。 内服:煎汤,15~30克;捣汁或入丸剂。外用:捣敷、煎水熏洗或烧存性研末调敷。脾胃虚寒者忌用。 忌辛辣刺激食物和热开水(《全展选编·五官科》)。 全草含大量草酸。 小鼠腹腔注射流浸膏50~100克生药/千克可以致死,豚鼠腹腔注射50克生药/千克亦引起死亡。家兔静脉注射20克生药/千克,可引起跌倒、呼吸加快、战栗,但半小时后即能立起而逐渐恢复。每日用流浸膏滴兔眼1个月,对眼无损害,未引起结膜炎,亦不影响瞳孔大小。麻醉狗及兔给以静脉注射黄花瓦松流浸膏,血压先升后降,但很快恢复。 对呼吸有轻度兴奋。 对离体蟾蜍心脏可使收缩加强,心率减少。 对离体兔肠有明显兴奋作用。对人工发热之家兔皮下注射流浸膏有明显解热作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