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玳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玳瑁 【概况】: 异名 瑇瑁(《开宝本草》),十三鲮龟、文甲、明玳瑁(《中国药用动物志》)。 基源 为海龟科玳瑁属动物玳瑁的甲片。玳瑁属仅1种,中国沿海产1种。 原动物 玳瑁Eretmoehelys imbricata(L.) 形态 头部具有对称的鳞片,前额鳞为2对。鼻孔近于吻端。 上颌钩曲,吻部侧扁,嘴似鹦鹉,颌缘锯齿状。幼时背面的角板呈覆瓦状排列,随著年龄的增长而趋于平铺状。 颈角板短宽;椎角板为5块。助角板每侧为4块,第二块最大;缘角板每侧为11块,体后段呈锯齿状;两块臀角板之间有一缝隙。 有一块小的间颐角板;有下缘角板。 吻部侧扁,颌钩曲。四肢呈桨状,前肢较大,具有2爪;后肢较小,具有1爪。尾短小,体长60~170cm。 背面角板呈褐色,有浅黄色的小花纹;腹面黄色,具有光泽。 生境与分布 生活在海洋中,善游泳,性凶猛,以鱼类、软体动物、虾蟹和海藻等为食。分布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海南等地海域。。【生药】: 采集 多于春末夏初捕捉,用沸水汤后,剥下甲片;或将玳瑁倒悬,用沸醋浇泼,使甲片脱落,洗净,干燥。 药材主产于中国台湾、福建、广东、海南。 鉴别 本品为近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长10~20cm,厚1.5~3mm,边缘较薄,中央稍厚;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体,并有暗褐与乳黄色的花纹,平滑而有光泽,内面密布白色的条纹或斑点,并有纵横交错的沟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气无。 以片大而厚、半透明、斑纹显著者为佳。 加工炮制 ❶ 玳瑁 取原药材,刷净,用温水浸软,切成细丝,干燥或研成细粉。 ❷ 制玳瑁 取滑石粉置锅内,用文火炒热,加入净玳瑁丝,拌炒至表面微黄色,鼓起,取出,筛去滑石粉,放凉。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 甲的角朊中含有赖氨酸、组氨酸等多种氨基酸。 体脂含有月桂酸0.09%,肉豆蔻酸10.17%,棕榈酸15.02%,硬脂酸7.22%,花生酸1.09%,山萮酸0.05%,C14不饱和酸1.34%,C16不饱和酸12.83%,C18不饱和酸23.83%,C20不饱和酸20.64%,C22不饱和酸4.60%,C24不饱和酸2.85%,非皂化部分0.27%[1]。角蛋白及胶质等[2]。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用动物志.第2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299 [2]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492。【药性】: 性味 甘、咸,寒。 ❶ 《开宝本草》:“寒。” 归经 心、肝经。 《本草汇言》:“手少阴、足厥阴经。” 功效 清热解毒,镇惊平肝。 主治 热病,惊狂,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小儿惊痫,痈肿疮毒。 ❶ 《纲目》:“解痘毒,镇心神,急惊客忤,伤寒热结,狂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或磨汁,3~6g,或入丸,散。。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露蜂房,治肝癌。 ❷ 配水牛角,治痘毒,疔疮。 ❺ 配羚羊角、石燕,治心肾虚热,迎风流泪。 方选和验方 ❶ 玳瑁丸(《圣惠方》)治急风及中恶,不识人,面青,四肢逆冷:生玳瑁150g(捣罗为末),安息香150g(用酒煮似糊,用绢滤去滓),朱砂60g(研细,水飞过),雄黄15g(细研),琥珀30g(细研),麝香30g(细研),龙脑3g(细研)。 上药都研令匀,以安息香糊和丸,如鸡头实大。用童子小便90ml,生姜自然汁15ml,相合暖过,不计时候,研下3丸。 ❷ 玳瑁丸(《圣济总录》)治中风不语,精神冒闷及中恶不语:玳瑁(镑)、丹砂(研)、雄黄(研)、白芥子各15g,麝香(研)0.3g。上5味,捣罗为末,再同研匀,别以银石器酒煎安息香30g为膏,和丸如绿豆大。 每服10丸,温童子便下,不拘时候服。 玳瑁、犀角为细末,入余药研匀,将安息香膏隔水煮凝成后,再入诸药中搜和成剂,旋丸梧桐子大。每服3~5丸(二岁小儿每服2丸),人参煎汤化下,或用童便30ml,生姜汁3~5滴,入于童便内温过化下。现代也用于脑血管意外,肝昏迷,癫痫属痰迷心窍者。 ” 单方应用 ❶ 《杨氏产乳方》:“解蛊毒:生玳瑁磨浓汁水服200ml。” 【医药家论述】: ❶ 缪希雍《本草经疏》:“玳瑁龟类也。气寒无毒,而解一切热毒。其性最灵,凡遇饮食有毒,则必自摇动。然须用生者乃灵,死者则不能矣。岭南人善以诸毒药造成盅。人中之则昏愦闷乱,九窍流血而死。惟用活玳瑁,刺其血饮或生者磨浓汁服之可解。 日华子主破癥结、消痈毒、止惊痫;陈士良主心风邪、解烦热、行气血、利大小肠。以其性禀纯阴,气味至寒,故治如是病也。 又能解痘毒,神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