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国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王国维 【生卒】:1877—1927 【介绍】: 近代学者、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美学家。 浙江海宁人。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又号永观。 7岁入私塾,16岁中秀才,两次考举人落榜。曾肄业于杭州崇文书院。 光绪十八年(1892)补博士员子弟。青年时代因受甲午战争的刺激,即“弃帖括”,“有志于新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到上海,为“时公报”司书记校雠,利用公余到罗振玉(1866-1940)在上海创办的“农学社”管理东文学社庶务,后任学监,开始接触西学。1901年赴日本东京求学,始读康德哲学,次年因病辍学回国。 先后在南通、苏州师范学堂教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经罗振玉举荐,于1906年去北京,任清学部总务司行走和该部所属图书局编译名词馆协修。 辛亥革命后,从1913年起“返经信古”,攻读《三礼》、《尔雅》、《说文》等古籍和乾嘉时期诸儒著作。研究整理罗振玉“大云书库”所藏经史、古器物等。 1922年受聘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信导师。1923年被逊位的溥仪任命为五品衔“南书房行走”。1925年清华学校研究院聘他为院长,被谢绝专任教授之职。 担任《经》、《史》、《小学》导师。 1927年北伐军打到河南、山东时,因避所谓“再辱”,于阴历五月初二夜投入颐和园昆明湖自尽。政治上、思想上受叔本华、罗振玉影响颇大,忠于清朝,坚持尊孔复古立场。 一生“为学三变”。30岁前是哲学家,30岁后是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前后截然不同判若两人。 其学问既博且深,他认为“学无中西”,不同在于“广狭疏密”,强调中外哲学是相互影响的,这比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进步。 他把中国哲学史上的问题归纳为性、理、命3个问题,然后用西方哲学解释之,作《论性》、《释理》、《原命》3篇哲学论文。反之他也用中国哲学来解释外国哲学中的理性问题。在“性”的问题上,用康德的不可知论解释“性”,提出人性不可知论,认为性超于吾人的知觉之外,在经验范围内谈性则必然善恶“矛盾随之而起”,是“无益之议论”。 对于“理”,他用叔本华的充足理由律下定义,提出“理是幻影”的命题。认为理有广狭二义,但都“不存于直观之世界,而惟寄生于广漠暗昧之概念中,易言而明之,不过一幻影而已矣”。在“命”的问题上,他认为没有自由意志,意志受动机支配,认为中国哲学史上的“命”如“死生有命”的“命”,是存于观念中而不存于直观中的幻影,而这个幻影支配著人生,因此人生没有自由。生命是悲剧、是痛苦。 “命”是王国维悲观主义哲学的基础。他由悲观进而厌世,并进而追求出世。王国维疲于哲学而移于文学以后,从事诗词创作活动,发表美学论文,成为中国近代美学的开创者之一。历史学方面,王国维著述最多,学术贡献也最大,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 他吸收近代西方的科学方法,用来整理中国的历史材料,处理长期争论的历史学问题。 晚年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以及历代石经的考释。 王国维学述活动25年,学问博而精,学术著作以史学最多,文学最深,文字学最基本,并有其他多方面的成就。著述60余种,大部分收入《观堂集林》及《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事迹见赵万里编《王静安先生年谱》。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