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牛蒡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牛蒡子 【名称出处】:《本草图经》 【概况】: 异名 恶实(《别录》),大力子(《卫生易简方》),蝙蝠刺(《纲目》),夜叉头(《救荒本草》),万把钩(《江苏省植物药材志》)。 基源 为菊科牛蒡属植物牛蒡的果实。牛蒡属全世界10种,中国约2种。 原植物 牛蒡Arctium lappa L. 历史 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别录》,列为中品。经对历代本草考证并对照《证类本草》蜀州恶实图及《纲目》附图,与商品药材原植物牛蒡一致。《中国药典》1963年、1977年、1985年、1990年、四版均收载。 形态 二年生草本,根肉质。茎粗壮,高1~2m,带紫色,有微毛,上部多分枝。基部叶丛生,茎叶互生,具叶柄,基部的长可达32cm,叶宽卵形或心形,长40~50cm,宽30~40cm,表面绿色,无毛,背面密被灰白色绒毛,全缘,波状或有细锯齿,顶端圆钝,基部常心形。 头状花序丛生或排成伞房状或圆锥伞房状,直径3~4cm;总苞卵形或卵球形,直径1.5~2cm,总苞片多层,外层三角状披针形或钻状披针形,中内层披针形或线状钻形,全部苞片近等长,顶端有软骨质钩刺;花序全为管状花,淡紫色。瘦果椭圆形或倒卵形,长5~7mm,宽2~3mm,两侧压扁,浅褐色,有多数细脉纹及深褐色的斑纹或毛。冠毛多层,浅褐色,基部不连合成环。花果期6~9月。 (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251页.图158)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750~3500m的山坡、林缘、林中、河边、村庄路旁或荒地。全中国各地都有分布。 欧洲至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 栽培 宜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应性强,耐寒,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 用种子繁殖,直播。南方在8~9月秋播,北方宜在3月下旬~4月上旬春播。按行株距60~70×50cm穴播,深4~5cm,每穴播种子7~8粒,每亩用种量500g左右。苗高20cm时,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每穴留苗2株。 生长期间注意除草,追肥2~3次。常见病害有黑斑病、角斑病和细菌性黑斑病,可喷射1:1:140波尔多液防治。 虫害地老虎、金龟子,可用90%晶体敌百虫拌毒饵诱杀或喷杀;蚜虫,用40%乐果乳油800倍液喷杀。 采集 8~9月果实成熟时,分批采收,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再晒至全干。 药材主产于河北、吉林、辽宁、黑龙江、浙江等地。 鉴别 性状 果实长倒卵形,略扁,微弯曲,长5~7mm,宽2~3mm;表面灰褐色,散有紫黑色斑点,有5~8条纵棱,中间1~2条较明显,顶端钝圆,稍宽,顶面有圆环,中间具点状花柱残迹,基部略窄,著生面较淡。果皮较硬,破开后可见子叶2片,淡黄白色,富油性。无臭,味苦后微辛而稍麻舌。 以粒大、饱满、色灰褐者为佳。 显微 瘦果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类方形薄壁细胞,壁弯曲,多破裂,外被角质层。中果皮厚薄不匀,细胞壁稍厚,棕黄色或暗棕色,微木化;于棱脊处常有小形维管束。内果皮狭窄,为棕黄色的颓废细胞层,由Ⅰ列草酸钙方晶所充填。 种皮最外为1列栅状细胞,多扭曲,长75~120μm,直径10~30μm,壁甚厚;层纹明显;营养层为数列薄壁细胞,常颓废不清;最内有厚约5μm的角质层。胚乳细胞数列,内含脂肪油。 子叶细胞内充满糊粉粒及脂肪油;糊粉粒中有细小草酸钙簇晶,偶见小方晶。(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图159) 粉末:灰绿色,味苦后微辛,稍麻舌。 ❶ 内果皮石细胞侧面观呈类长方形或长条形,偏弯,两侧边尤薄,长70~224μm,直径(宽)13~102μm,厚(断面观)7~43μm,上下层斜向交叉排列;表面观呈尖梭形,相嵌紧密,壁厚约至20μm,纹孔横长。 ❸ 中果皮网纹细胞横断面观呈类多角形,垂周壁细点状增厚;纵断面观细胞延长,壁具细密交错的网状纹理。 另可见种皮表皮细胞,子叶细胞、糊粉粒及其细小簇晶。(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206) 理化 取样品粉末5g,用石油醚冷浸脱脂,然后用乙醇温浸2~3小时,滤过,取滤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环己烷-醋酸乙酯-甲醇-水(15:10:6:5)为展开剂,展距16.5cm,喷以浓硫酸试液,于120℃烘烤2分钟,斑点显灰黄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349) 加工炮制 炒牛蒡子 取干净牛蒡子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略鼓起,有爆裂声,表面微显焦斑,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蛀。 。【化学】:含拉帕酚A、B(Lappaol A、B)和拉帕酚C,D,E;牛蒡酚(Arctigenin)、牛蒡子甙(Arctun)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373 【药理】: 提取物能显著而持久的降低大鼠血糖,对碳水化物耐量增高,毒性较小。 牛蒡子甙(果)能引起蛙、小鼠、兔的强直性惊厥,最后转入麻痹状态,此时心脏尚未停止跳动;对运动神经及骨骼肌亦呈麻痹作用。能抑制蛙心、扩张免耳血管,短暂的降低兔血压;对离体兔子宫及肠管呈抑制或麻痹作用。 有很轻度的利尿和泻下作用;能引起小鼠的轻度举尾反应。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61 。【药性】: 性味 辛、苦,寒。 ❶ 《别录》:“辛,平。” 归经 肺、胃经。 ❶ 《本草经疏》:“入手太阴、足阳明经。” 功效 疏风散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主治 风热咳嗽,咽喉肿痛,斑疹不透,风疹作痒,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❶ 《别录》:“明目补中,除风伤。”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入散剂。 外用:煎水含漱。” 使用注意 《本草经疏》:“痘疮家惟宜于血热便秘之证,若气虚色白、大便自利或泄泻者,慎勿服之。痧疹不忌泄泻,故用之无妨。痈疽已溃,非便秘不宜服。 ”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荆芥穗、甘草,治壅涎唾多,咽膈不利。 ❷ 配柽柳,治瘄疹不起透。 ❹ 加旋覆花,治痰厥头痛。 方选和验方 ❶ 《本草衍义》:“疏风壅涎唾多,咽膈不利:牛蒡子(微炒)、荆芥穗各30g,甘草(炙)15g。并为末,食后夜卧,汤点6g服,当缓取效。” 上为散,每服4g,水200ml,煎6分,旋含之,良久咽下。 ❹ 《养生必用方》:“治皮肤风热,遍身生瘾疹:牛蒡子、浮萍等份。以薄荷汤调下6g,日2服。” ” 上为细末,汤调6g服,空腹食前,日3服。 ” ⑿湖北中医杂志 1985;(3):“治乳痈:牛蒡子、全瓜蒌、天花粉、黄芩、陈皮、山栀子、皂刺、双花、连翘、甘草各6~10g。水煎服。 ” ⒀江苏中医 1991;(10):“治风温闭肺、小儿支气管炎:牛蒡子、杏仁、前胡、桑叶、桃仁各10g,丹参、全瓜蒌各15g,桔梗5g,甘草3g。水煎服。 ” ⒁中医杂志 1987;(4):“治流行性风疹:牛蒡子、荆芥、薄荷、桔梗各6g,淡竹叶、豆豉、甘草各4g,银花、连翘各10g,芦根15g。水煎服。高热,加石膏知母;疹色较红,加丹皮、赤芍;颈旁耳后淋巴结肿大,加夏枯草、昆布;胸闷,加焦山栀;鼻衄,加茅根、黄芩。” ⒂《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咽喉肿痛:牛蒡子9g,板蓝根15g,桔梗6g,薄荷、甘草各3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本草汇言》:“治瘄疹不起透:牛蒡子(研细)15g,柽柳煎汤,调下立透。” 黄宫绣《本草求真》:“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缓能散风除热。是以感受风邪热毒而见面目浮肿,咳唾痰塞,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闭等症,无不藉此表解里消。但性冷滑利,多服则中气有损,且更令表益虚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