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牛耳大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牛耳大黄 【概况】: 异名 土大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四季菜根(《四川中药志》),火风棠(《重庆草药》),羊蹄根(《吉林中草药》)。 基源 为蓼科酸模属植物皱叶酸模的根。 原植物 皱叶酸模Rumex criispus L.,又名羊蹄草、皱叶羊蹄(通称)。在四川,同属植物尼泊尔酸模Rumex nepalensis Spr.也同样当牛耳大黄用。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根肥厚,黄色,有酸味。茎直立,通常不分枝,具浅槽。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2~28cm,宽2~4.5cm,先端短渐尖,基部渐狭,边缘有波状皱折,两边均无毛;托叶鞘膜质,管状,常破裂。花多数,聚生于叶腋或排成短的穗状花序,再合成狭长的圆锥花序;花被6,两轮,宿存;雄蕊6;雌蕊1,柱头3,画笔状。 瘦果,具3棱,褐色有光泽,果阔卵形,先端钝,全缘或具不明显的齿,长宽均3~4mm,并有1卵形瘤状凸起。花果期6~8月。 (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433页,0869条图) 生境与分布 多生于沟边湿地,河岸或水甸子旁。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西南。 亚洲北部和东北地区,欧洲北美以及北非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4~5月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沙,晒干。 加工炮制 将原药材,拣净杂质,切除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贮藏 置干燥处。 。【化学】: 含抗真菌作用很强的酸模素(Nepodin)、大黄酚(Chrysophanol)、大黄素(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1,8-二羟基-3-甲基-9-蒽酮(1,8-Dihydroxy-3-methyl-9-anthrone)、大黄酚-1-葡萄糖甙(Chrysophanein)、大黄根酸(Chrysophanic acid)[1,3]。 和多量鞣质。 附 种子、叶、茎中均含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素和酸模素[4]。果中含5%的鞣质[3]。 同属植物尼泊尔酸模根中含酸模素、大黄素、大黄甲醚和大黄酚[2]。近年从尼泊尔酸模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3个成分:1,8-二羟基-3-甲基蒽醌(1,8-Dihydroxy3-methylanthraquinonl)、1,6,8-二羟基-3-甲基蒽醌、1,8-二羟基-6-甲氧基-3-甲基蒽醌、羽扇豆醇和β-谷甾醇[5]。 参考文献 [1]四川中药志,第2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57 [2]药学通报 1980;15(7)∶48 [3]药学学报 1981;16(4)∶289 [4]Phytochemistry 1985;24(6)∶1390 [5]CA 1987;107∶112620m 。【药理】:根茎含大黄素等蒽醌类化合物,有泻下作用;它含鞣质的量也相当高,有收敛作用。 根的醇提取物给小鼠sc,对移植性肉瘤-37有抑制作用[1]。非洲产牛耳大黄还含一种刺激性物质,可作为发赤剂,并能杀灭皮肤寄生虫[2]。其余参见“大黄”条。 参考文献 [1]J Natl Cancer Inst 1952;13∶139 [2]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33 。【药性】:性味 苦,寒。 ❶ 《草木便方》:“苦。” 归经 入心、肝、大肠经。 ❶ 《闽东本草》:“入脾经。” 功效 清热凉血,止咳化痰,通便杀虫。 主治 急性肝炎,慢性气管炎,吐血,血崩,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大便燥结,痢疾,疥癣,秃疮,疔,疖。 ❶ 《草木便方》:“活血,补精,壮力。能走表。 捣烂合稠靛缸水,搽疥癣秃癞。” 酒炒能调气敛血,治红崩。 ” 用法用量 内服:15~30g。外用:捣敷,磨汁涂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 《四川中药志》:“脾虚泄泻者忌用。”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闽东本草》:“治干性癣和湿性癣:土大黄根汁18g,米醋18g,枯矾末4.5g。调匀蘸擦患部。” ” ” ” 食疗 ❶ 《重庆草药》:“治疥疮:牛耳大黄120g,老君须60g。炖猪筒子骨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