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版本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版本 古旧书业和版本学的常用语。古代雕版印刷之书为版,手抄之书为本。叶德辉《书林清话》中《版本之名称》条说:“(古时)雕版谓之版,藏本谓之本。藏本者,官私之藏未雕之善本也。”此处说的藏本即是写本(手抄之书)。版本一名,版和本构成一个新词,约出现在宋初,开始专指由雕版印刷而成的图书,泛指不同的刻本为版本。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八,云:“世既一以版本为正,而藏本日亡,其讹误者遂不可正,甚可惜也。”朱熹在《上蔡语录跋》中说:他曾“得吴任臣写本一篇,吴中版本一篇”。以上说的版本,都是指的刻本。随著刻本的日益发展和对版本理解的逐渐变化,著录图书时往往会涉及到刻本以外的各种型式之书,“版本”之名,逐渐不专指刻本,而成为包括刻本和刻本以外,一切载体图书的名称了。如写本(抄本)也称为一种版本,即便它与“版”全无关系。拓本、晒兰、照相胶片、缩微胶卷、各种载体的图书,各种复制本如影刻、影印、影写、复印等都是一种版本。各种稿本也是一种版本。 不同的刻本(不同的版本)有明显的个体属性,如时代、地区、刻印主持人或单位、作者、评点者等等。这些属性分别标志刻本校勘、文物和版刻艺术价值。为记述、著录、认识、鉴别、研究版本,反映这些个体属性,有习惯的称谓或学术上的名称。如由雕版情形区分的有原刊本、精刊本、翻刻本、写刻本、聚珍本(活字本)等等;由刻印主持人区分的有官刻本、私刻本、坊刻本等等;以刊刻地区分的有四川刻本(蜀本)、福建刻本(闽本)、杭州刻本(浙本)、广东刻本等等;以刊刻时代区分的,有明刻本、清刻本等等;以刷所先后及颜色区分的有初印本、后印本、朱印本、蓝印本、朱墨本、套印本等等;由装订方式和版框大小区分的,有经折装、蝴蝶装、线装、毛装、巾箱本、袖珍本等等。刻本所用字体,分为软体、硬体等。刻本的各个部位和某些形态及特殊标志,也都各有特定的名称,如版框、行款以至墨圈、墨丁(墨等)、书口、口题、书牌子、头版、卷端、卷首等等。还有书的各个组成部分也皆有专名:如序、凡例、插图、目录、正文、跋等等。由头版、序跋的题署记年有时可知刊刻年代。此外,还有藏家的藏章、识语等等,称为“帮手”(帮助识别版本),帮手是外加的,并非刊刻时原有。以上所述都属外部形态(局部特征),是较易见到的。记录版本的这些外部形态,称为“簿录”,讲究这种簿录的方法、规律,称为簿录之学。单纯记录版本的外部形态,是版本研究的初级层次,即基础层次。版本研究的目的之一,是认识、鉴别图书个体的版本属性。举凡写本、历代刊本、历代传录本、批校本等,孰为原刻、原本,孰为翻刻、过录本、传抄本?何本为优?何本为劣?孰真孰伪?以及稿本与刻本的关系等等,并由这种研究找出规律。版本传世过程越长,识别标志失去的越多,有的是在保存或流传中无意的损毁遗失,或遘于兵燹,或厄于水火,或保管不善霉烂虫蛀,但更多的是出于种种目的有意造伪或人为的制造混乱破坏。因此更为认识和鉴定版本增加了难度。如:明嘉间司礼监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二十四卷,刘若愚《内板经书纪略》云:“《三国志通俗演义》二十四本,一千一百五十叶,”即此书,而未言及序跋。此书有二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