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若★★★ 00942名

rě 见“般(bō)若”。 另见ruò。 若 1 ruò ❶动像。天涯若比邻|大智若愚|寥若晨星 →❷副用在动词前表示所说的事大概是这样,相当于“好像”。若有若无|旁若无人|若有所失|若即若离 →❸连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理论若不与实际相联系,就是空洞的理论。 ○❹名姓。 若 2 ruò 〈文〉代称谈话的对方,相当于“你” “你的”。若辈|吾翁即若翁另见rě。
好像。表示情况似乎如此。常用在固定词组中。 ~隐~现|~有所思|旁~无人|~明~暗。 像;如。用于书面语。作谓语,必带宾语。 樱花盛开的时节,举国~狂|海市蜃楼皆虚无缥缈,状~仙境|固~金汤|冷~冰霜。 如果。表示假设,用在前一分句,后一分句推出结论或提出疑问,常与“则”“就”“便”等词相呼应。用于书面语。 理论~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辨】 若和如:都可以作动词和连词,可以表示假设关系。 区别: ❶词性不完全相同。“若”还可作副词,“如”则不能。“如”还可以作介词,“若”则不能。 ❷语体色彩不完全相同。“若”用于书面语;“如”既可用于书面语,也可用于口语。 【近】 〈副〉〈动〉像 如 〈连〉如 【词语】 若非 若何 若即若离 若明若暗 若是
字源解说 “若”是“喏”和“诺”的本字。若,甲骨文 是象形字,像高举两臂 理顺长发 的女子,表示女子柔顺、顺从。有的金文 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加“口” 构成会义,强调女子顺从应答。造字本义:女子顺从答应。篆文 误将甲、金文的长发形象 写成“草” 。当“若”的“顺从答应”本义消失后,再加“口”另造“喏”代替;再加“言”另造“诺”代替。 附 文言版《説文解字》:若,擇菜也。从艸右。右,手也。一曰杜若,香艸。 附 白话版《说文解字》:若,择捡菜蔬。字形采用“艸、右”会义,“右”表示与“手”有关。另一种说法认为,“若”是“杜若”,是一种香草。 引申线索

【字族索引】 右 若
【同音字】 rě ru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