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壶
亦称刻漏。 古代利用滴水计算时间的仪器。一种为泄水型,即观测壶内水漏泄减少量计算时间。一种为受水型,即观测流入壶内水增加量计算时间。多于壶内插箭(竹竿),箭下托舟,浮于水面,以箭之升降指示时间,故又名箭漏。《史记·司马穰苴列传》载春秋时,齐将穰苴于军中“立表下漏”。司马贞索隐:“谓下漏水以知刻数也。”《周礼·夏官·挈壶氏》:“凡军事,县壶以序聚 ”,“皆以水火守之”。可见春秋战国时漏壶使用已较普遍。 但直至西汉时,大多为单只漏壶,容易因壶水减少,流速减慢而影响计时精确度。东汉时,张衡始用二级漏壶,即增设一只补给壶。 两晋隋唐时,出现三只、四只一套漏壶。北宋时,燕肃又创制莲花漏,保证水位恒定,提高计时准确度。 元明时,又有沙漏,以流沙推动齿轮组,使指针指示时刻。入清,渐为钟表取代。今中国历史博物馆存有元延祐三年(1316)所制的三级水漏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