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海防与塞防之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海防与塞防之争 清政府内部关于是否收复新疆的论争。 19世纪60—70年代初,阿古柏入侵势力占据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1871年(同治十年)夏,沙俄也悍然出兵占领伊犁。西部边疆陷于严重危机。以陕甘总督左宗棠、山东巡抚丁宝桢、湖南巡抚王文韶和江苏巡抚吴元炳等人为代表,清政府内部一些有远见的爱国官吏纷纷倡和,要求重视“塞防”,力主收复新疆失地,抗击沙俄侵略。 但是时东南沿海又告危急。1874年日本在英、美支持下公然出兵台湾,清政府大为震惊。11月5日总理衙门奏请亟备海防,并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6条具体应变措施。同日,上谕令直隶、两江、两广、湖广、奉天等处督抚、将军就总理衙门的奏折详细参议。但筹办海防需费浩繁,清政府为此煞费周章。 12月10日,直隶总督李鸿章在“筹饷”名下,公开主张放弃收复新疆的计划,对已经出关或准备出关的军队,“可撤则撤,可停则停。其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这就挑起了“海防”与“塞防”之争。从1875年3月起,亲王、郡王、大学士、六部、九卿参加的“廷议”,成了收复新疆还是放弃新疆的大辩论。醇亲王奕譞力主“李鸿章之请罢西征为最上策”,李鸿章更策动某些封疆大臣上疏,与之遥相呼应。一时“停兵撤饷”之声甚嚣尘上,西征前途岌岌可危。左宗棠挺身而出,上疏抗争,得到了大学士、军机大臣文祥鼎力支持,遂“排众议之不决者,力主进剿”。“海防”、“塞防”之争,终以爱国主张的胜利而告终。5月3日,左宗棠受命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拉开了收复新疆之役的序幕。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