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海蛤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海蛤壳 【概况】: 异名 海蛤(《本经》),蛤壳(《本草原始》)。 基源 为帘蛤科青蛤属动物青蛤,文蛤属动物文蛤的贝壳。 原动物 青蛤Cyclina sinensis(Gmelin)。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又名花蛤、黄蛤(《中国动物药》) 形态 青蛤贝壳较薄,近圆形。高度与长度几乎相等,宽度较大。壳面淡黄或棕红色,生活时,常为黑色。贝壳内面为白色或淡红色,边缘淡紫色,具有整齐的小齿,铰合齿发达。 生境与分布 生活于近海泥沙质的海底。 文蛤 贝壳大而坚厚,略呈三角形,但腹缘较圆。贝壳表面膨胀而光滑,外被一层光泽如漆的黄灰色壳皮。由壳顶开始常有许多环形的褐色带,顶部具有齿状花纹,较老的个体壳顶的表皮易脱落而现白色。贝壳内面呈白色,顶端铰合部有小齿。生活于浅海泥沙中,有移动习性。 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与南海。。 【生药】: 采集 春至秋季捕捉,食肉取壳,洗净晒干。 中国沿海地区均产。 鉴别 青蛤 贝壳类圆形,壳长、高均为4~6cm,壳宽2~3.5cm。 壳顶突出,位于背侧中央。外表淡黄色或棕红色。同心生长轮纹凸出壳面略呈环肋状,在顶端细密,至腹面渐变稀而粗。壳内面白色或淡红色,边缘淡紫色,具整齐的小齿纹。 铰合部狭长而平,左右两壳均具3个主齿,集中于铰合面前部,无侧齿。 文蛤 贝壳扇形或类圆形,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呈圆形,两壳大小相等,两侧不等。 长3~10cm,高2~8cm,宽3~5cm。壳顶突出,位于背面,稍靠前方。外表黄褐色,光滑,同心生长轮纹清晰,常在背部有锯齿状或波状褐色花纹。壳内面白色,前后缘有时略带紫色。 铰合部较宽,右壳具3个主齿及2个前侧齿,两个前主齿短而高,呈倒“V”字形排列,后主齿1个,长,与背缘平行,齿面具纵沟,沟内有波形横脊,前侧齿短而高。质坚硬、断面可见层纹。 无臭,味淡。以光滑、洁净者为佳。 加工炮制 蛤壳:将海蛤壳洗净,晒干,碾成碎块。煅蛤壳,取净蛤壳置无烟火上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碾碎。 蛤粉:将煅蛤壳碾至细粉末状。 贮藏 置干燥处。 。 【化学】: 含碳酸钙、壳角质等。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44 【药性】: 性味 苦、咸,寒。 ❶ 《本经》:“味苦。” ” 功效 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水清肿。 主治 肺热痰稠,咳嗽气喘,瘿瘤,痰核,水肿,小便不利,积聚,血痢,痔疮,崩漏,带下,胃痛泛酸,疮疡溃后久不收口。 ❶ 《本经》:“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胸痛寒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蛤粉宜包煎;入丸散1~3g。外用:适量。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半夏、桑皮、苏子,治咳喘痰多。 ❷ 配葶苈、防己、杏仁,治咳逆上气。 方选和验方 ❶ 《医学纲目》:“治痰饮心痛:海蛤(烧为灰,研极细,过数日,火毒散,用之)、瓜蒌仁(蒂穰同研)。上以海蛤入瓜蒌内,干湿得所为丸。 每服50丸。” 3岁3g,酒调下,连进2服,小便利,即效。 上3味,以桑根白皮30g,用水400ml煮,如嫩,即加干枣30枚,擘破,同煮取200ml,去滓,取入前件药,和,如作索饼法,煮令熟,看冷暖得所,空腹服食。须臾快利,小便甚多。 勿怪。 每次调散4g,临卧服。 ❼ 神白散(《杨氏家藏方》)治鼻衄不止:蛤粉30g(研极细,罗丘七遍),槐花15g(炒令焦,碾为末)。上研令极匀细。每服3g,新汲水调下。如小可只用1.5g。兼治便血不止,不拘时候。 ” ⑾《动物药验方集成》:“治百日咳:海蛤粉30g,青黛30g,川贝15g,甘草15g。共研细末,瓶贮备用。每日3次,每次1.5g,饭后温水送服,7~10天为1疗程。” ⑿《动物药验方集成》:“治中耳炎:海蛤壳粉(炒)5g,冰片0.5g,枯矾1g。共研末,吹少许入耳内。” ⒀《青岛中草药手册》:“治慢性气管炎:海蛤壳3份,青黛1份。共研末。制成片剂,每片0.5g,每次3~5片,日3次,口服。 ” ⒁《青岛中草药手册》:“治胃痛:煅海蛤壳、香附各90g。共研末。 每次9g,日3次,口服。” ⒂《青岛中草药手册》:“治抽风、鸡爪风:煅海蛤壳9g,广木香3g。共研末。每次12g,日2次,口服。” ⒃《青岛中草药手册》:“治酒齇鼻:煅海蛤壳15g,轻粉7.5g,青黛12g,黄柏7.5g,煅石膏15g。研末,加50ml芝麻油调匀,外涂患处。 ” 单方应用 ❶ 刘禹锡《传信方》:“治血痢内热:海蛤末,蜜水调服6g,日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