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海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海芋 【概况】: 异名 羞天草(《庚辛玉册》),天荷、观音莲(《纲目》),独脚莲(《分类草药性》),野芋(《岭南采药录》),痕芋头(《南宁市药物志》)。 基源 为天南星科海芋属植物海芋的根茎。海芋属全世界约70种;中国有4种,其中有2种药用。 原植物 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L.)Schott 历史 羞天草一名首载于(庚辛玉册》,云:“羞天草,阴草也,生江广深谷涧边,其叶极大,可以御雨.叶青紫色,花如莲花”,这里所说的莲花似指在蕾,即如李时珍所说的穗如观音像,俗呼为观音莲,所述与本种颇为一致。《纲目》始称为海芋:“海芋生蜀中,今亦处处有之,春生苗高四五尺,有叶如芋而有干,夏秋间抽茎开花,碧色,花中有蕊,长作穗,如观音像在圆尖之状,故俗称为观音莲……。”这里的花是指佛焰花序,碧色者应为佛焰苞,花中之蕊应为佛焰苞内的肉穗花序,据上所述,海芋即为上述原植物。 形态 大型常绿草本植物,具匍匐根茎,有直立的地上茎,基部长出不定芽条。叶多数,螺状排列,粗厚,长可达1.5m,基部连鞘宽5~10cm;叶片亚革质,箭状卵形,长50~90cm,宽40~90cm,后裂片联合1/5~1/10,幼株叶片联合较多;前裂片三角状卵形,先端锐尖,长胜于宽,1级侧脉9~12对;后裂片多少圆形,弯缺锐尖。叶柄和中肋变黑色、褐色或白色。花序柄2~3枚丛生,长12~60cm。佛焰苞管部绿色,长3~5cm,粗3~4cm,卵形或短椭圆形;檐部蕾时绿色,花时黄绿色、绿白色,凋萎时变黄色、白色,舟状,长圆形,先端喙状,长10~30cm,周围4~8cm。 肉穗花序芳香,雌花序百色,长2~4cm,不育雄花序绿白色,长2.5~6cm,能育雄花序淡黄色,长3~7cm;附属器淡绿色至乳黄色,圆锥状,长3~3.5cm,粗1~2cm,嵌以不规则的槽纹。浆果红色,卵状,长8~10mm,粗5~8mm,种子1~2。 花期四季,但在密阴的林下常不开花。(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3卷.第2分册.77页.图版14∶2-9)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700m以下的热带雨林林缘或河谷野芭蕉林下。 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自孟加拉、印度至马来半岛、中南半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亦有分布。。【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挖根茎。 鉴别 性状 根茎椭圆形、长椭圆形或圆柱形,大小不一,长者可达30cm,直径3~6cm或更粗;商品多切成不规则的1~3mm厚的薄片,卷曲或皱缩,外皮棕黄色,光滑,偶有残存鳞叶,切面白色或黄白色,有颗粒状突起及波状皱纹。质硬,带胶质。气微,味淡,嚼之麻舌刺喉。以断面色白者为佳。 显微 根茎横切面:木栓细胞10余列。基本组织绝大部分为薄壁组织,含众多草酸钙簇晶,直径32~60cm。 中柱部散有含草酸钙针晶的长圆形粘液细胞,针晶长88~112μm,维管束多为周木型,导管直径至110μm。(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503页.图373) 理化 取样品粉末1g,加石油醚(60~90℃)10ml,冷浸24小时,取上清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β-谷甾醇为对照,以氯仿-甲醇(95∶5)为展开剂,展距20cm,喷10%磷钼酸乙醇溶液,加热显色,所有斑点均为灰蓝色。 (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第40页.图33) 加工炮制 加工时以布或纸垫手(或戴手套)以免中毒。用刀削去外皮,切片,以清水浸漂5~7天,多次换水,取出晒干或鲜用。药材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 含有毒成分山芋碱[1]和1种抑制胰蛋白酶的成分,分子量为37400[2]。 附 同属植物尖尾芋(A.cucullata)含多种氨基酸和焦粘酸、苹果酸、β-谷甾醇[3]。 参考文献 [1] 中国经济植物志.下册.科学出版社,1961∶1975 [2] Phytochemistry 1989;28(11)∶3019 [3] 中草药 1981;12(1)∶9 【药理】: 从块茎中分离到的1种分子量为37400的蛋白质,可抑制人和牛的胰蛋白酶,以及牛的胰凝乳蛋白酶[1~3]。 本品含有毒成分山芋碱;全株有毒,以茎干最毒。皮肤接触汁液可发生瘙痒;眼与汁液接触可致失明;误食可引起舌、喉发痒,肿胀,流涎,肠胃烧痛,恶心,呕吐,腹泻出汗,严重者可致心脏麻痹而死。 参考文献 [1] CA 1978;88∶18114s [2] Phytochemistry 1989;28(11)∶ 3019 [3] CA 1990;113∶39058b。 【药性】: 性味 辛,温。 有毒。 ❶ 《纲目》:“辛。有大毒。” 主治 瘴疟,急剧吐泻,肠伤寒,风湿痛,疝气,赤白带下,痈疽肿毒,萎缩性鼻炎,瘰疬,疔疮,疥癣,蛇、犬咬伤。 ❶ 《纲目》:“治瘴疟,毒肿,风癫。”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须久煎),3~9g(鲜品15~30g,切片与大米同炒至米焦后加水煮至米烂,去渣)。外用:焙贴、煨热擦或捣敷。 使用注意 不宜生服。否则中毒而致口舌肿胀,甚则窒息而死。体虚者慎服。 姚可成《食物本草》:“误食之令人闷绝。”。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岭南草药志》:“治绞肠痧腹痛,野芋头120g(炒黄),扫管叶(岗松)60g(炒黄)。先将野芋煎好,再将扫管叶趁沸放下煎片刻,去渣温服。忌饮米汤。” ” ” 单方应用 ❶ 《广西中草药》:“治风热头痛:野芋头苗(切片),贴患部。” 食疗 《岭南采药录》:“治妇人赤白带下:野芋切细和米炒,加糖煮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